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当DeepSeek成为“教育新基建”,“教学生产力”将得到怎样的释放?

交汇点讯 这个春季学期与往年不太一样的是,不少教育部门、学校选择积极“拥抱”AI。标志性工程,是将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入教育系统。这场技术革命既非简单的“机器换人”,也非盲目的“技术至上”,而是建构有温度的“人机共生模式”,促成了“DeepSeek+”的教育教学生态。

视觉中国

在新学期,南京大学等高校宣布接入DeepSeek,在教学、科研等领域构建“教育大脑”。日前,南京大学信息化中心正式上新DeepSeek满血版,平台集成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优势构建安全高效的智能服务生态为教学、科研、办公提供数字化赋能,为师生的学术探索、校园生活带来全新的智能体验。平台集成的小蓝鲸智能助手接入了DeepSeek-V3和DeepSeek-R1,融合南大校内知识库,提供智能问答与办事流程指导,贴心打造全面便捷的校内学习、科研、办公、生活各场景指南。

南京大学官网截屏

不止南大,南京艺术学院数智中心日前正式部署“满血版DeepSeek-R1”人工智能系统,推动艺术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将逐步构建起覆盖教学、创作、研究的全链条智能生态。

南京艺术学院数智中心

在教育教学中,该系统可通过生成式AI与3D建模技术打造虚拟仿真课堂,为师生提供沉浸式艺术实践环境。学生可在虚拟美术馆中模拟策展流程,或在数字剧场中探索舞台光影设计。同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依托该平台开设“AI辅助创作工坊”,将算法编程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开发智能交互装置,培育兼具美学素养与科技视野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此外,科研领域,“满血版DeepSeek-R1”多模态分析能力为艺术研究开辟了新路径,科研团队利用该系统可对文物图像、古籍文献进行智能解析,提升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效率。

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否成为破解教育痼疾的“新药方”?

面对优质资源不均衡、个性化教学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等结构性难题,DeepSeek的接入,正在为这些痛点提供创新解法。

前几天,徐州云龙区教育系统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机遇,组织全区机关干部、校干和一线教师开展DeepSeek专题培训,解锁课堂新场景,促使每位教育工作者掌握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培训内容涵盖了DeepSeek的核心功能、应用场景以及操作技巧,既有理论讲解,也有实操演练,帮助参训人员快速上手。

DeepSeek在不同学科中,有哪些新的应用方式?

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可利用DeepSeek输入“古诗中的科学现象”,AI将快速关联《诗经》与植物学知识,提供例如“蒹葭的生长周期与湿地生态系统”跨学科案例;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DeepSeek生成个性化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英语课堂上,老师借助DeepSeek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

智能问答、教案助手、作文批改……在完成DeepSeek-R1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基础上,南京市鼓楼区甚至已经上线“拍题答疑”等多款AI应用,为全区师生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教育服务。比如打开教案助手应用,输入年级、学科、章节名称,系统将自动生成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建议等在内的完整教案框架,让备课时间缩短50%以上。

南京市鼓楼区人工智能教学场景

这些改变印证了技术对“教学生产力”的解放,也揭示了AI作为“教育新基建”的战略价值。

然而,技术狂飙突进的背后,暗流涌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有专家提醒,应禁止AI介入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价值观判断等敏感领域,为教育保留不可算法化的人文空间。同时,AI与教师分工需要进一步明晰,AI负责知识传递与训练,教师专注创造力培养与情感引导。

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当技术开始渗透教育毛细血管时,“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智能时代的文明传承?”或许才是这场技术变革带来的最深刻命题。

当我们回归教育本质,又不免思考,当DeepSeek秒解那些数学题时,教师的价值是否应转向培养孩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当AI源源不断定制“完美的教学路径”时,怎样既用好便利环境,又适度保留“试错”这一重要的成长机制,分寸尺度同样值得探究。

对此,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要防止“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倾向,兼顾“确定性”与“可变性”的平衡。以高中教学为例,未来五年,高中应用人工智能要更关注个性化教学,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融合,同时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李睿哲

责编:李睿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