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听·见|当历史人物“复活”,文化DNA狠狠动了
653c2d88e4b0e06d80a8e1c9.gif

最近,网络上兴起了一股利用AI技术“复活”历史人物的热潮。孔子、诸葛亮、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一众古今中外的名人纷纷“走出”课本,以立体生动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我们看到,视频中的孔子“站”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成吉思汗跨上了战马,重现草原征战的雄姿;李清照婉约地倾诉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AI技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面容、灵动的姿态,更让众多网友直呼“DNA狠狠地动了”。

打动人们的到底是什么?除了技术带来的新奇体验,更是人们内心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情感认同。当我们用AI让孔子再次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时,每个人都在奔赴一场深远的思想朝圣;当我们用AI让莎翁亲自念出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经典独白时,每个人也都在参与一场静默的文艺复兴。那一刻,技术的介入,让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DNA躁动了起来。

从效果上来看,AI让历史名人“复活”这事儿也实实在在点燃了很多人对历史文化的热情。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刷到羽扇纶巾的AI版诸葛亮时,忍不住去查了好多三国的故事;还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以前一提学习就头疼,自从看了AI苏轼泛舟湖上,衣袂翩翩的潇洒姿态,天天缠着家里人给他讲诗词。技术丰富了人们的想象,更激发了人们对人物背后那段历史的浓厚兴趣,无形之中扩大了历史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也让我们不禁开始畅想,一个由技术所描绘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新未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向“苏格拉底”提问,探讨哲学问题;与“李白”对诗,感受唐诗的魅力;会动的“李白”课堂上亲自带学生们吟诗……

其实,从国博的虚拟数智员工艾雯雯与馆藏文物的对话,到各地博物馆的“显眼包”文物纷纷跳起魔性的舞蹈,再到如今AI让众多历史人物“走出”课本,AI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总能引发人们热烈的反响。究其根本,在于技术,更在于文化本身。技术赋予了这些古老的文化以“时代生命”,也为观众架起了一座跨越时空对话的桥梁。

当然,热闹之余,我们也不妨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递历史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内涵,避免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毕竟,只有这样,才算不负于网友最火的那句“这才是AI意义所在”的评价。(张洁茹)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