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DeepSeek!”——这句话已然成为2025年初资本市场热门话题。DeepSeek横空出世以来,截至2月26日,已有超过百家上市公司官宣接入DeepSeek大模型。从风险控制到客户服务,从研发创新到智能办公,企业们各显神通,掀起了一股AI应用热潮。
投资者对这场变革的关注度更是空前高涨。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关于DeepSeek的提问已突破百条,诸如“公司是否布局DeepSeek业务?”“贵公司有无合作计划?”“强烈建议引入DeepSeek以提升竞争力!”等问题层出不穷。
那么,企业们接入DeepSeek后究竟在忙什么?他们如何将AI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作为国内“创新药一哥”,恒瑞医药 选择了“All in”的策略,甚至将DeepSeek的应用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这家集医药创新、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巨头,目前拥有90余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创新药产品。
根据企业内部文件,恒瑞医药要求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制定详细的DeepSeek应用计划,明确场景、步骤、目标及时间节点,推动AI技术在公司内部的全面落地。外界分析认为,此举或将加速“AI+医药”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的进程。
头部疫苗企业艾美疫苗的策略与恒瑞医药一致。公司表示,积极响应国家 “AI+”产业发展战略,全面部署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通过本地化策略,推动在集团全业务场景应用,实现疫苗全生命周期的“降本、提质、增效”。
在细分领域,侧重点则有所不同。圣湘生物、华大基因、云南白药更注重AI技术在生产和管理环节的使用,关注“效率提升”。海正药业、健康元日等药企则积极探索大模型与自主研发的结合。
金融机构也在深度参与这场变革,应用场景覆盖尽职调查、风险判断、报表自动化统计等多个领域。
以江苏银行为例,该行将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智慧小苏”与DeepSeek结合,成为业内首个实现本地化部署的银行。其部署的DeepSeek-VL2多模态模型和DeepSeek-R1轻量推理模型,分别用于智能合同质检和自动化估值对账场景,显著提升了业务效率。
苏商银行同样不甘落后,利用 DeepSeek进行表格、影像资料和文档图片识别,将信贷材料综合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7%。此外,该行还将DeepSeek集成到自研的“开发助手”中,使核心系统迭代周期缩短30%。
东吴证券通过本地化部署 DeepSeek-R1,显著提升了AI平台的语义理解、逻辑推理和多轮对话能力。未来,其计划深入研究DeepSeek技术方案,进一步拓展AI在智能对话、知识库问答、文档生成和智能诊股等场景的应用。
在DeepSeek的加持下,产品研发效率也加速提升。
苏州科达是国内重要的音视频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据董秘透露,公司已在自研服务器硬件产品上对 DeepSeek多个版本进行了适配性测试和内部试用,除了提升自有模型的算法能力外,还推出了基于DeepSeek的一体机产品,满足行业定制需求。
南京诚迈科技的信创电脑也实现了DeepSeek本地部署,兼容Windows应用并支持三屏显示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办公和研发效率。
无锡朗新科技则将其AI研究院的成果与DeepSeek-R1系列强推理大模型深度融合,全面应用于电力调度、交易决策、数据智能等能源行业核心领域,推动AI技术落地。
新华日报 财经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