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刚刚,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传出消息,来自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优秀青年女花脸徐梦雪凭借“徐梦雪扬剧折子戏专场”荣获白玉兰新人主角奖。她以独特的嗓音、刚劲的身段和饱满的戏剧张力,打破了传统花脸行当的性别界限,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赤诚,在白玉兰戏剧奖的舞台上绽放耀眼光彩。



徐梦雪的戏曲启蒙始于家乡的淮海戏,但一次偶然的南京演出,让她与扬剧结下不解之缘。彼时,扬州艺校校长任惠萍的慧眼识珠,将她引向扬剧艺术的大门。通过聆听李政成、葛瑞莲等扬剧名家的经典唱段,她深深沉醉于扬剧的韵味之中。“《扬州小巷》《板桥道情》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扬剧的魅力,心底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到扬剧研究所,13年的深耕,她始终以敬畏之心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他们身上承载着扬剧的历史与技艺,让我更有使命感去传承这门艺术。”
2024年10月10日晚,徐梦雪扬剧折子戏专场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时年28岁的她,以《芦花荡》《武家坡》《通天犀》三出风格迥异的剧目展现了她在不同行当中的游刃有余。



《芦花荡》中,她以女性之躯诠释张飞的阳刚之气,腿功、身段、爆发力一气呵成,“女性的嗓音和力量需要反复调整,但正是这种反差让我更深入角色。”《武家坡》的薛平贵,以老生行当应工则是一次突破性挑战。从花脸的豪迈转向文戏的细腻,她通过唱腔与表演的精准拿捏,展现了“能文能武”的多面性。《通天犀》则是体现徐梦雪综合实力的看家戏,这出融合京剧技巧的架子花脸戏,需在三寸厚底靴上完成高难度“椅子功”动作,她坦言:“移植不是照搬,必须融入扬剧的唱腔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火花。”
作为女花脸,徐梦雪面对的不仅是嗓音与身段的天然差异,还有扬剧方言发音的独特挑战。“扬州话的发音位置偏低,找到花脸的共鸣音尤为困难。”她曾为练嗓哑到失声,为增强身体力量,常年负重沙袋训练。“穿上三寸厚底、胖袄,转圈都困难,但卸下沙袋的那一刻,动作会更有力度。”这份近乎严苛的自律,让她在舞台上诠释出花脸的磅礴气韵。

提及恩师李政成,徐梦雪满怀感激。“师父常说‘唱戏先做人’,他的艺德让我终身受用。”她难忘师父带病坚持完成高难度“僵尸倒”的演出,“即便身体不适,他也绝不敷衍舞台。”李政成对细节的执着,如演出前拾起舞台上的细小杂物,更让她明白,“戏比天大”不仅是信念,更是行动。
在徐梦雪眼中,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每一次登台,她都仿佛触摸到先辈的智慧与情感。对于未来,徐梦雪的目标清晰而坚定:成为扬剧界具有影响力的女花脸、女老生演员,并拓宽戏路、探索创新。“传统戏曲不仅要守正,更要让传统焕发新生。”她计划通过普及活动和创作新剧目,让扬剧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我以赤诚之心扎根扬剧,在花脸、老生行当潜心钻研,矢志推动艺术创新,为扬剧传承与发展倾尽所能。”徐梦雪的自我概括,恰是她艺术人生的写照。从沭阳小镇到白玉兰奖台,她用汗水与热爱,在梨园中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