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居中思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扬州以“诗意”底蕴书写“硬核”答卷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曾以诗画景致与商贸繁华闻名天下。当历史的烟云散去,扬州如何在新时代的坐标系中重绘发展蓝图?面对现实挑战,扬州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4+1”等重大任务,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放眼长远的战略定力,在产业转型、项目攻坚、环境优化中蹚路前行,让“诗与远方”的城市气质与“钢筋铁骨”的发展图景相映生辉。

破局“居中思维”:
从“地理居中”到“发展争先”
扬州自古便是南北交汇的枢纽,但“居中”的区位优势若仅停留在“舒适区”,反而可能成为甘于平庸的借口。对标一流、争先进位,扬州提出突破“居中思维”,激荡进取雄心。
尽管经济体量在全省居中,但扬州决不甘居中游。全市以“跳出扬州看扬州”的视野,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深化主导产业集群及新兴产业链培育,扬州新确立“613”产业体系发展主线,将之作为城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框架”,以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升级、扩量提质并举的“新引擎”。
春寒料峭,但在省重大项目华东航空谷建设现场,却处处涌动着澎湃的热潮。未来这里将落户航空谷设计研发中心、中航研究院校区等项目,成为扬州航空产业的“智谷”。“满格”前进的华东航空谷是扬州航空产业起势腾飞的缩影,作为“613”产业体系的首群首链,航空产业是扬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当地航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破题、“由散到聚”的转变,目前已集聚1000多名航空人才,落地20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50多家关联企业,本地产业与航空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定位重构方能打开格局。不局限于本地产业的既有格局,扬州人放眼全球市场与前沿科技,积极引入外部创新资源,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圈:持续引进落地阿特斯光储全产业链、中环半导体二期等百亿级项目,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底盘;新能源产业持续扩链强链,去年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达782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占全国6%;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规上企业开票352.7亿元,同比增长26.2%,扬州跻身省内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产业“换道超车”:
传统底色与现代亮色交响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生产力变革。扬州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攻坚突破航空、工业母机及机器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3条新兴产业链,即意在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
扬州以“智改数转网联”激活传统产业:累计为超过3517家企业进行免费诊断,系统性出台机械装备、微电子等10个产业链“智改数转网联”的推进路线图和通用改造方案,全市40.7%的规上工业企业获批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车间(工厂)、星级上云企业等荣誉,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江都区造船产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船舶制造的精益化、智能化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双双提高。邗江区数控成型机床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引导鼓励新兴产业“无中生有”:中环半导体、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扬州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构建起光伏全产业链;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在整机和部件研发上不断突破;文旅产业推陈出新,瘦西湖风景区持续打造“二分明月忆扬州”沉浸式夜游,去年入园游客数超7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再创新高。
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扬州重点培育低空经济、元宇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3个未来产业,在扬州“613”产业体系中延伸发展氢能、前沿生物医药、新型光伏储能、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布局一批前瞻性技术方向。计划到2030年,推出50个以上关键产品,打造10个以上应用场景,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园区。
项目攻坚“方法论”:
从“招商引资”到“生态营建”
无论如何竞争、如何发展,项目始终是起决定作用的“硬实力”和“胜负手”。
扬州深谙“项目为王”的逻辑。2025年,随着总投资50亿元的骏驰通高端柔性新材料项目开工,该市新一年项目建设吹响“冲锋号”,今年该市计划实施市级重大项目603个,年度投资1500亿元,其中39个项目入选“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18个项目入选“江苏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清单”,项目数创历史新高。
项目集聚的“硬核支撑”,背后是“生态制胜”的创新实践: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面对面、点对点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和燃眉之急;仪征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县级《企业开办“一窗通、零成本、半日结”1005服务规范》;广陵区深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对建成投产项目实施专人专班挂包服务机制;宝应县打造“店小二代帮办1+e服务联盟”帮办服务品牌,重大项目办理时限压缩近60%……正如一位企业家感叹:“扬州不仅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温情,更有‘千金一诺重如山’的诚意。”扬州由此打造出了“信用扬州”“免证扬州”“效率扬州”的营商环境特色品牌。
从瘦西湖畔的杨柳依依到开发区的塔吊林立,从“居中之困”到“奋进之姿”,扬州以“诗意”底蕴书写“硬核”答卷。“十四五”以来,扬州地区生产总值从6013亿元增长至7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8%左右;工业开票销售从6126亿元增长到9124亿元,4年连跨3个千亿台阶。当下,扬州正瞄准实现全市工业开票突破万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十五五”迈上万亿台阶新目标奋勇向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劲松 张晨 张韦(扬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案例:

新亮点 新基地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展芳容
2月28日,位于扬州运河三湾景区内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工程项目正加紧施工当中。项目建成后,不仅会与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一期项目融为一体,还将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湾公园等遥相呼应,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亮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基地。
该展示园占地约160亩,项目总投资16亿元,依托扬州运河三湾景区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文旅资源,将打造以旅游为引、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的文、产、城文化旅游示范区,建成后可实现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亿元的总体目标,带动三湾片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 新兴产业“树茂成林”
2月5日,节后开工第一天,江都高新区总投资10亿元的扬州盘古新能源电池项目抢先按下“启动键”,争分夺秒确保4月完成9200组电动车钠电池订单顺利交付。到今年底,该公司计划在扬州建设总投资约5000万元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纵观整个江都高新区,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长势喜人”:计划总投资50亿元,从开工到主体封顶仅用90天的和熠项目,专攻中小尺寸高端显示屏市场,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高端显示模组7000万片的生产能力;坎德拉飞轮储能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创合新材料通过自主研发,其改性后的聚碳酸酯灯罩材料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预计今年可实现开票销售4亿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一批高性能项目落地生根 “算力经济”聚能起势
新年伊始,位于仪征大数据产业园的中国移动长三角(扬州)算力中心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作为省级重大项目,该算力中心是江苏移动在省内布局的5个核心算力中心之一,建成后将为华东地区科研以及互联网、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提供定制化、一站式算力服务。
目前,仪征大数据产业园集聚腾讯云、电信云、移动云三大百亿级算力中心,实际算力能力达10000PFlops(FP32)。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中联云港项目,规划算力能力可突破30000PFlops(FP32),高功率机架部署量超10万架,单位面积机架数与算力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未来,将加速推进拟建待建的联通江苏(仪征)算力中心、移动扩容项目等一批高性能算力项目落地生根,进一步巩固园区算力规模。预计园区整体算力能力有望突破40000PFlops(FP32)。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