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项目为王,激发淮安跨越赶超新动能

优化营商软环境 挺起产业硬脊梁 提振城市精气神

项目为王,激发淮安跨越赶超新动能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一年,淮安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聚焦“走在前列、勇争第一、多作贡献”目标,交出了一份创新破难、跨越赶超的成绩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

2024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前3年年均增长7.1%的基础上再增长7.1%,增速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可观的发展速度背后,是可感的投资力度和营商温度。探寻这座城市的“速度密码”,可以从一位位企业家的个体视角、一个个项目的发展态势中找到答案。

淮安生态文旅区。 王昊 摄

“齿轮般”的协同——从项目拔节走向集群壮大

2月27日上午,江苏雷佳兴年产6万吨高强度汽车紧固件项目在淮安经开区开工,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超12亿元。“项目用地精准选址,环境要素全力支持,资源协调高效有力……”江苏雷佳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飞形容,项目推进过程中,园区和企业“如精密齿轮般协同运转”。

近年来,淮安始终把项目招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去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06个,同比增长33.9%。平均每周新签约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11个、新竣工8个。

压茬推进的项目,为产业提供了支撑、积蓄了后劲。随着投资202亿元的中天精品钢帘线、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投资100亿元的库比森轮胎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淮安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商用车为龙头,以汽车钢、齿轮、电池及结构件等为配套的产业链条。

招大引强“聚木成林”,并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有着鲜明的内在逻辑和清晰的产业链路。淮安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打造“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加快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化工新材料、纤维新材料、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等5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精心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绿色环保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工业投资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让这座城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了全新的“显示度”。2024年,淮安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000亿元级台阶,达4304.8亿元、增幅9.7%;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销售、工业投资、工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9.4%、11.0%、25.3%、21.3%,增速均为全省第一。

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表示,聚焦经济总量不足这个主要矛盾,将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动能,突出新型工业化引领,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飞跃和量的合理增长。

“先人一拍”的服务——改革突破构筑吸引力、竞争力

2月27日上午,清江浦区科为创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开工。该项目利用收储的成熟地块,实现了从洽谈到开工仅用100天的速度,争取年内竣工。惠州市科为联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奕表示,将积极向朋友圈和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推介清江浦,吸引更多企业来淮投资。

与企业发展“合拍”的速度背后,是该市实行项目审批全链代办“一帮到底”系列举措的支撑。淮安推动园区放权赋能实质性落地,确保审批速度与项目进度同频,改革的导向指向很明确——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

2024年,淮安完成工业投资超1400亿元,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平均用时9个月,较上年缩短近4个月。目前,该市在建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其中首期竣工投产19个,较上年分别新增10个、9个。

“加速度”的背后,是一个个翔实的“进度条”。淮安市市长顾坤介绍,该市提出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按月对全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步伐。

去年9月,淮安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淮安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决定》,明确深入实施以枢纽经济发展提质、“五个方面重点问题”解决提效、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为内容的“151”改革攻坚行动。

淮安市委强调,要增强“枢纽”耦合力,健全以多式联运为主导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放大城市功能优势,吸引更多资源,积极布局培育枢纽偏好型和关联性产业,更为深度参与长三角协作乃至全国大市场分工。过去一年,淮安工程建设项目“三极四即”审批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联审批率、拿地即开工重大项目占比等6项指标全省第一,惠企资金“免申直补”入选制造强省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建立涉企行政检查清单制度,运用免罚“三张清单”为企业减负2.4亿元。

“兴家”的责任——焕发近悦远来的自豪感、归属感

“2024年,公司工业产值、开票销售分别突破60亿元,实现税收1.31亿元、同比增幅达729%。”在今年的淮安“新春第一会”上,南高齿(淮安)公司副总经理陈鹏勇说,在南高齿落户淮安发展第5年之际,公司今年明确了实现工业产值、开票销售双超百亿元的目标。

在“淮安企业家日”座谈会上,史志军表示,真正让来淮投资的企业家享有“在家的感觉”、让淮安在外的企业家充满“回家的愿望”,希望广大企业家扛起“兴家的责任”。

“家底”渐厚,“家族”正好,链主企业有大贡献。去年1—11月,天合、捷泰、比亚迪等8户重点新增长点合计拉升全市产值增长5.1个百分点。按照“抓大育小、梯队发展”的思路,淮安扎实推进链主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让更多新锐企业激活一池春水。

抓住省委“助力提高苏中苏北地区创新浓度”新机遇,淮安出台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若干政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淮安产研院、南京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高性能纤维创新平台等加快推进,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近3年实现两倍增长、突破200亿元。

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淮安正持续放大工业边际效应,更好带动产业做强、群众增收、新型城镇化提速。202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年度目标3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对淮安来说,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好展示“象征意义”,就是大局和方向。淮安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成成色过硬、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彰显的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让老百姓自信、自豪地喊出“我是淮安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仇惠栋

案例:

巨石淮安涟水玻璃纤维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管伟法 摄

“涟快办”圈粉链主企业

2月9日,巨石淮安10万吨电子级玻纤及配套项目开工,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建设迈出重要一步。“这里的营商环境好,我们提出的问题一天内就能得到解决。”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王代鑫说,得益于政府部门的联动配合与“满格”响应,项目实现“五证联发”。

“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只管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涟水经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副主任樊江玲说,涟水积极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理念,持续擦亮“涟快办”项目服务品牌,助力项目加速落地。今年1月以来,涟水已有7个项目实现“五证联发”“拿地即开工”。

“圈粉”企业的,还有淮安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优势。“铁路、水路、公路均可按实际需求选择,便捷高效。”王代鑫介绍,当地多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企业拥有降本增效的“高性价比”选择。

与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仅一路之隔,总投资约20亿元的宏瑞兴覆铜板项目建设正酣。“宏瑞兴是我们的下游合作伙伴,未来我们将实现‘隔墙供应’‘隔墙配套’。”王代鑫说。

在链主企业和龙头项目的带动下,涟水产业布局更加完善,产业链更加健全。去年,涟水县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123个、75个、55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海霞

河下古镇新年游客多。 谭鑫 摄

“一城两园”解锁流量密码

今年新春假期,78.67万人次游客来到淮安区河下古镇寻味历史、梦回千年。“我们引进了众多新场景、新业态,春节期间古镇的日均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景区工作人员衡融说。

乙巳年新春,淮安文旅数据亮眼。春节8天假期,淮安市共接待全域游客863.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41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21.75%、18.36%。具体来看,淮安区古城区、淮安西游乐园、方特东方欲晓“一城两园”人气爆棚,全市热门景区多点开花。

西游乐园推出“天宫贺岁”主题活动,无人机烟花大秀震撼上演;淮安方特主打“方特中国年”,主题系列活动热闹非凡;里运河文化长廊的非遗大集让游客处处邂逅儿时记忆……让“流量”变“留量”,把“人气”化“财气”,近年来,淮安从供需两端发力,紧扣运河、西游、美食等主题文旅产品四季特点,发布主题文旅活动、惠民措施以及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出景区门票减免、文旅惠民消费优惠券、免费交通服务等“大礼包”,一系列的新场景、新玩法让“嗨游淮安”频频出圈。

随着淮安文旅软硬件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提升,“运河之都”淮安的吸引力正日益攀高。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一城两园”文旅IP打造,把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元素、文化符号作为重要抓手,让淮安成为远近游客品人间烟火、寻诗和远方的旅游目的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莎沙

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候鸟成群。 赵启瑞 摄

白马湖迎来125只“鸟中大熊猫”

初春的白马湖,碧波轻漾,青头潜鸭掠过水面,羽翼划开粼粼波光。这种全球仅存千余只的“鸟中大熊猫”,选择在白马湖越冬的数量已从2019年专家首次观测到的7只增至现在的125只。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过境湖泊,白马湖横跨两市四县区,水域面积达113平方公里。过去,这里一度因围网养殖水质恶化。“湿地修复不能‘就水治水’,必须重构‘水—陆—生物’共生系统。”淮安白马湖文旅公司思政研学组组长杨帆介绍,通过“四湖工程”,当地破除圩埂和围网、种植维管植物、构建“挺水+沉水”植物群落,湖区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前来越冬的鸟类增至210种,较治理前新增79种。2023年,白马湖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发展动能。白马湖通过“湖内保护+湖外利用”的方式,积极打造生态经济:建成淮安大米核心基地3400亩,同时利用弃土区、水面、林下等资源发展种养业;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举办菊花展、迎春灯会等系列活动,以“生态+文旅”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向日葵的故事”景区凭借大片花海,每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周边村镇纷纷借势发展农家乐。

淮安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许成介绍,未来将持续深化“生态+”模式,联合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机构提升湖区周边农业种植技术,对接农业农村局打造“可控可溯”智慧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

见习记者 易梦涵

责编:韦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