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呼吁社会从多维度正视肥胖问题。肥胖不仅是体型变化,更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心身循环”。
肥胖和心理健康的“双向奔赴”困境
生活中,肥胖者常常是他人异样眼光和不友好评价的承受者。久而久之,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荷兰格罗宁根大学2021年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肥胖者的抑郁症风险较常人增加55%,而抑郁症患者发展为肥胖症的风险亦提升58%。这种双向关联可能与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导致的脂肪堆积、情绪性进食等生理心理机制相关。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为快速减肥采取不健康方式,可能引发抑郁情绪、厌食症或暴食症等进食障碍,又或者在情绪低落时会选择高热量、高糖食物来寻求安慰,从而导致肥胖等问题。美国心理学会(APA)指出,约30%的进食障碍患者曾经历长期体重焦虑。
肥胖者可能会回避聚会、运动等社交场合,长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远。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报告显示,超40%的肥胖儿童在校期间遭受言语或身体欺凌,其学业表现和注意力水平显著低于同龄人。这种创伤影响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导致成年后社交恐惧或敏感、低自尊等。多次减肥失败后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会放弃健康管理,甚至可能泛化至其他生活领域,如工作或学习中的自信心下降。
如何破解肥胖和心理健康的困境:需要个体到社会的系统支持
健康教育: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无论身材如何,都应被温柔以待,都有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权利。通过媒体倡导“身体多样性”理念,减少“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导向。
政策层面:推广反体重歧视立法,完善公共健康设施(如社区免费健身中心)。
医疗干预: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心理咨询纳入肥胖治疗常规流程。
肥胖绝非个人失败的标签。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强调:“健康的标准是多元的,体重仅是其中一环。”无论是通过科学管理体重,还是学习与自我和解,每个人都应享有心身健康的发展权。唯有社会摒弃偏见、提供包容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心身健康的愿景。
文字:蒋明睿
视频:许丰乔
设计:杨诺亚 赵晶
出品: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
本期专家:南京脑科医院精神四科主任医师史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