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健康锦囊365|世界肥胖日,关注肥胖背后的“情绪黑洞”

3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呼吁社会从多维度正视肥胖问题。肥胖不仅是体型变化,更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形成复杂的“心身循环”。

肥胖和心理健康的“双向奔赴”困境

生活中,肥胖者常常是他人异样眼光和不友好评价的承受者。久而久之,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荷兰格罗宁根大学2021年一项追踪研究显示,肥胖者的抑郁症风险较常人增加55%,而抑郁症患者发展为肥胖症的风险亦提升58%。这种双向关联可能与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导致的脂肪堆积、情绪性进食等生理心理机制相关。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为快速减肥采取不健康方式,可能引发抑郁情绪、厌食症或暴食症等进食障碍,又或者在情绪低落时会选择高热量、高糖食物来寻求安慰,从而导致肥胖等问题。美国心理学会(APA)指出,约30%的进食障碍患者曾经历长期体重焦虑。

肥胖者可能会回避聚会、运动等社交场合,长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远。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报告显示,超40%的肥胖儿童在校期间遭受言语或身体欺凌,其学业表现和注意力水平显著低于同龄人。这种创伤影响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导致成年后社交恐惧或敏感、低自尊等。多次减肥失败后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会放弃健康管理,甚至可能泛化至其他生活领域,如工作或学习中的自信心下降。

如何破解肥胖和心理健康的困境:需要个体到社会的系统支持

健康教育: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无论身材如何,都应被温柔以待,都有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权利。通过媒体倡导身体多样性理念,减少以瘦为美的单一审美导向。

政策层面:推广反体重歧视立法,完善公共健康设施(如社区免费健身中心)。

医疗干预: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将心理咨询纳入肥胖治疗常规流程。

肥胖绝非个人失败的标签。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强调:健康的标准是多元的,体重仅是其中一环。无论是通过科学管理体重,还是学习与自我和解,每个人都应享有心身健康的发展权。唯有社会摒弃偏见、提供包容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心身健康的愿景。

文字:蒋明睿

视频:许丰乔

设计:杨诺亚 赵晶

出品:新华日报社健康传媒中心

本期专家:南京脑科医院精神四科主任医师史家波

责编:赵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