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谈及城市更新话题,特地提及了南京“小西湖”片区的城市更新范例,让古城南京里一块不起眼的小地方一下子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小西湖”片区曾经是南京老城区的一处棚户区。明代,戏曲家徐霖的私家园林“快园”内,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湖,文人雅士将其比作杭州西湖,“小西湖”因此得名。但随后的几百年里,“小西湖”逐渐隐入尘烟,成了一片破败不堪的棚户区。在对该片区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当地将“小西湖”水景重现于世,让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形成对话。这种对历史肌理的尊重,不仅守护了南京城南独特的文化记忆,更避免了“大拆大建”对城市文化连续性的破坏,为现代城市留存了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改造,更是社会功能的再激活。“小西湖”片区通过“新旧共生”策略,在保留传统茶馆、民居院落的同时,引入虫文馆、灯彩工作室等文化业态,形成“居住+文旅+商业”的复合生态。这种功能叠加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历史街区的侵蚀,又通过文旅赋能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使老城区从“静态保护区”转变为“动态生活场”。
南京“小西湖”片区的城市更新实践证明,真正的城市更新绝不只是简单的空间重塑,而是通过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功能激活和模式创新的多维共振,实现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种“微更新”背后蕴含的精细化治理思维,既守护了城市的文化根脉,又为居民创造了更具归属感的生活场景,更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如今,这种低冲击、可复制的经验已推广至南京14个老城区更新项目,为高密度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参考,它也因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奖。
目前,各地都在实施城市更新,南京“小西湖”片区的城市微更新范例告诉我们,城市更新,核心在于保留原有真实的历史风貌和生活肌理,关键在于为城市留住“乡愁”,丰富社区文化和商业业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市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