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党媒联动“春之声”|运河奔流,南北同写时代史诗

编者按

大运河蜿蜒千里,如同一条流动的文明长卷,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这条纵贯千年的黄金水道上,流淌的不只是波涛,更有一代代人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华日报携手浙江日报、河北日报、北京日报,采访运河沿线省市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剖析各地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路径,展现各地推动运河IP走向世界的精彩实践,聆听他们对运河文化的未来畅想,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注入澎湃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

以艺术之翼托举大运河文化飞向全球

京杭大运河蜿蜒千里,既是中华文明的血脉纽带,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如何让这条千年水脉在新时代焕发文脉活力?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带领省演艺集团,以艺术创新为笔,以科技赋能为墨,通过昆曲守正创新、运河主题全球巡演、沉浸式艺术体验,让大运河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国际光彩。“未来,我们还将通过建立运河文化采风基地、推动国际艺术合作、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让运河故事跨越时空界限,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柯军表示。

柯军

昆曲作为江苏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其传承与创新成为江苏省演艺集团的突破口。近年来,集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推出“昆剧现代三部曲”——《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在念白、唱腔、身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探索传统程式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另外,创排《醉心花》《浮生六记》《世说新语》《蝴蝶梦》《诗宴·唐才子传》等多部新编历史戏,运用现代舞美、灯光等技术,增强视觉听觉效果。在2024年复排的青春版《南柯梦》中,第五代演员首次集体亮相,既延续“水磨腔”的婉转,又以青春姿态赋予古老剧种新活力。“昆曲要吸引年轻人,必须打破刻板印象。”柯军说。集团推出实验昆曲《余韵》《浮士德》《新录鬼簿》及实验版《夜奔》等,其中中英版《邯郸梦》的中英双语演绎、先锋舞台设计引发热议。此外,昆剧电影《顾炎武》更是借助影像媒介触达年轻群体,计划于今年7月15日“昆山市顾炎武日”在全国公映。这些探索印证了柯军的理念:“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根基。”

要让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就要以全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柯军带领省演艺集团以“艺术+”模式构建国际传播矩阵:原创歌剧《运之河》以隋唐开凿运河为背景,融合西方歌剧与中国故事,作为“感知中国·江苏文化欧洲行”重要内容,在瑞士、比利时、意大利巡演时大放异彩。今年2月,柯军率团赴索契国际艺术节,与俄罗斯顶尖文化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未来双方将联袂创作并演出昆剧剧目。集团还推出“大运河主题音乐会系列”,包含歌剧《运之河》音乐会版、交响组歌《大运河畅想》、合唱交响曲《大运河》、国风音乐会《听·见运河》4部作品,以艺术形式生动传播大运河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其中,合唱交响曲《大运河》通过9个乐章串联古今,展现运河的“时空对话”,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引发强烈共鸣。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柯军曾建言成立大运河文艺创作采风展演基地,补足原创力量不足的短板。如今,省演艺集团在无锡梅里古镇依托伯渎河历史文脉,建设“茉莉花开”运河主题文艺直通车;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签订文艺演出服务合作,以展演、名家讲堂等活动,让游客在观演中感受运河文化脉动。正如柯军所言:“我们要让运河的故事‘活’起来,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眼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度介入创作、创意生产,柯军建议借助“XR+AIGC”技术,构建大运河的虚拟场景和历史故事场景,用技术植入剧目中运河沿岸的名人,让虚拟人物参与表演,讲述大运河的非遗故事、传统技艺,打造虚拟文化体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投影与VR技术,打造“小而精”的沉浸式文旅剧场,加强互动性和体验感。

“今年,江苏交响乐团与台儿庄古城合作的《音乐环球之旅:运河篇》以室内乐为载体,精选《大运河》的‘运河之源’等核心乐章,结合多媒体投影与VR技术,通过弦乐模拟流水声、古琴独奏与实景投影,打造‘视听交响诗’。”柯军说,“科技不是替代传统,而是让文化更生动。”

从巴黎剧院到江南水乡,从古老戏台到数字屏幕,创新之力正激活大运河千年文脉。这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而艺术创新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正为其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宁

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

以文旅融合赋能大运河品牌焕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乘一艘游船,赏一条诗意运河,览两岸璀璨风光……自2022年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以来,这个串联了南川老街、园博园、百狮园等文旅地标的“一船明月过沧州”大运河夜游品牌正在逐渐打响。

一卷运河图,绘就文旅大文章。

“大运河是历史文脉,也是流动的经济动脉。以文旅融合赋能大运河品牌焕新,不仅让千年运河呈现新面貌,也让更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英华建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大运河打造为彰显中华文明、带动沿岸城市区域发展的璀璨明珠。

梁英华

梁英华持续关注并参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她曾跟随京津冀三地人大调研组、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及河北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多次走访调研大运河沿岸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与相关专家展开深入交流,为调研提供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她表示,国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度重视,沿岸城市要发挥各自优势,充分挖掘运河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改善运河生态环境并不断完善运河沿线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生态及旅游等多业态完美融合,充分展示大运河的古韵新貌。

“大运河沧州段是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河段。”梁英华说,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沧州市加快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先后建成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南川老街等一批代表性文旅项目,有机串联旅游景点、文化亮点和商业热点,打造以大运河为主轴的精彩旅游廊道。通过举办首届大运河音乐节、运河大鼓书会、第十一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大赛等系列文体活动,沧州不断激活运河沿线文旅消费,拉动沿线旅游名牌景区含金量提高。

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梁英华建议,当下在大运河文旅融合方面,各地还需进一步强化品牌打造,形成具有当地运河文化特色,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旅品牌。“要完善运河沿线景区点和旅游公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整合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开发培育文化旅游重点线路,建设河城联合、河路联动、河村联兴的线性旅游产业示范廊道;要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把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更多标志性项目,推动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精品。”梁英华说。

北京市通州区、廊坊市、嘉兴市等13个市、县(区)的文旅部门发起成立大运河研学旅游联盟,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开展协同监督执法检查,冀鲁豫七县市组建大运河旅游合作联盟……悠悠运河通南北,大运河的文旅品牌打造也需要凝聚多地合力。“在统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上,加快推进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加强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共享,打造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的大运河品牌赛事活动。”梁英华说。

看美景、游古城、赏文化、品美食……千年运河流淌至今,正在讲述新时代的动人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赵瑞雪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让大运河题材文学找到个性化表达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沟通南北,穿越古今,既繁盛了沿途数千里的经济,也沟通了南北方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建议,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个性化的表达,赓续前辈薪火,传承千年运河文脉,并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韩敬群

“大运河既是南北之间物资交换的重要渠道,也带来了南北方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人才等的流动,比如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就与运河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韩敬群表示,大运河是流动的,沿途的各种新鲜事物、文化、思想,乃至各种人才也随着运河水进京,为北京城带来了灵气,也为北京的文化艺术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大运河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作家的创作。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作家刘绍棠的运河系列作品,以清新灵动的风格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载入文学史册。2021年,北京作家王梓夫耗时20年推出的《漕运三部曲》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再现了运河两岸的风俗民情、世道人心。

“这些优秀作品深受大运河文化的滋养,同时也在传承大运河的千年文脉。”韩敬群表示,文学作为各类艺术的母体,为各种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分,各类艺术的百花齐放,也在不断开拓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央视近期开播的电视剧《北上》就是改编自京杭大运河题材的同名文学作品。”韩敬群介绍,这部由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上》,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中国人的生活与运河的关系、中国知识分子与时代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曾荣获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除被改编为电视剧外,《北上》还被改编为音乐剧、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大运河文化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传播得更广。

“大运河题材的作品要寻找到个性化表达。”韩敬群建议,不管是哪里的作家写大运河,都要与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相结合,“越有地方色彩、越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越容易受到世界的关注。”他透露,《北上》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以来,已达成阿拉伯文、马来文、哈萨克斯坦文、意大利文、白俄罗斯文、拉脱维亚文、塞尔维亚文、波斯文、土耳其文、泰文等10余个语种版权合作,“希望有越来越多像《北上》这样的优秀作品,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传播,进而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北京日报记者 宋佳音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

以“舞”会友激发共鸣 让运河文化直抵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的艺术生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大运河申遗之际,崔巍导演的《遇见大运河》,以舞蹈剧场的形式传播和传承运河文化。多年过去,《遇见大运河》依然有新的故事——

2024年,正值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遇见大运河》在杭州大剧院连演3场,场场爆满,观众的反应让她感慨万千。其中一件事让她印象尤其深刻:一个六七岁的小朋友和妈妈一起来看演出,当演到大运河被破坏后又重现清澈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然而这位小朋友没有像其他观众一样鼓掌,妈妈问他为什么,这位小朋友回答:“我不想鼓掌,因为你们把大运河弄脏了。”

“一个孩子能这么本能地感受到大运河的痛苦,说明作品真的触动了观众,因为触动,对大运河的保护也会深入人心。”崔巍说,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力量——它能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她相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大运河、成为运河文化的守护者。

崔巍

在崔巍看来,《遇见大运河》就像中国大运河本身一样,是一部“没有句号的历史”。因为大运河是“活着的”,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文化生命体。10年前的大运河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不一样了,两岸的生活、文化、经济都在变化,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所以,这部剧虽然已经走过10年,但它永远都是“全新的”。

首演后,《遇见大运河》便开始其巡演旅程。它一路走过大运河沿岸六省两市,并前往埃及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世界十大运河流经之处,讲述具有独特杭州韵味的中国故事,全球巡演近300场,线上线下观众传播量近百万。

《遇见大运河》的成功也让崔巍有了更多思考。她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将杭州的西湖、良渚等文化遗产呈现给世界。

比如杭州“国际友好交流关系城市”的平台作用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友好城市的建立不是缔结过程结束就完成了使命,更应是有效的文化传播。大部分民众可能并不清楚世界上有几座城市和自己所在城市是友好城市,也不了解这些友好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崔巍建议加强友好城市间的互动,可以在各自城市设立展示对方城市文化的空间,能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这些友好城市,进而深入了解其文化,促进彼此交流,“如润物细无声般拉近彼此距离”。

崔巍透露,杭州歌剧舞剧院正在策划“遇见系列”作品,包括《遇见西湖》和《陌上花开》等,探索艺术与文化遗产的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也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遗产。

“大运河是一部没有句号的历史,我们的工作也永远不会结束。”崔巍笑言,“因为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代人的使命。”

浙江日报记者 李娇俨

本期统筹 徐宁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