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热点聚焦|代表委员建议完善“家门口”普惠型照护体系:就近就便,让养老托幼放心省心

我国现有超3亿60岁及以上人口、3000多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心系“一老一小”,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从不同角度为完善“家门口”普惠型照护体系提建议、献良策。

“想找一位既能照顾好生病卧床的老人,又懂婴儿护理的家政,怎么那么难呢?”在一场调研中,一位居民向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高华瑞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启发她思考:“一老一小”服务如何更好整体性解决?能否让家政服务更切合社区养老托幼需求?在进一步广泛走访后,她发现,现阶段依托家庭和社区的养老模式有着广泛的基础,也最为普遍。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覆盖率已超90%,但服务内容单一,70%仅提供基础日间照料,难以覆盖家庭多元化需求。与此同时,家政从业人员持证率仅有38%,服务质量投诉率超过20%,亟须破解养老与育幼资源不足、供需错配等难题。

“创新服务模式是解决之道,家政服务与社区养老、托幼在人员、场景、设施上高度契合,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可盘活存量资源、整合碎片化资源、降低服务成本。”高华瑞建议,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在社区建设融合式综合服务中心,培训复合型服务人员,打造“家门口”普惠型照护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分享了自己辖区的经验:依托家门口的邻里党建“海连模式”,海连社区在12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6000平方米活动广场,积极培育引进社会组织推行嵌入式养老,打造“教乐康养”社区养老综合体,老年助浴中心、智享之家、百穗餐厅、舞蹈室等服务场所一应俱全。

“‘教乐康养’综合体开在社区里,既能满足辖区老人的养老需求,也让社区养老服务更加多元化、精细化,降低了养老成本。”在李肖娜看来,这种家门口的普惠性养老应该多多普及,养老服务也要增量提质。“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做好相关工作。”她表示,海连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闲置资源、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培育社会组织,为辖区居民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需求与日俱增。“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其中一种解决之道。”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卢敏呼吁,加快推动长护险由49个试点城市扩面至全国,并在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保障之外,将养老辅具、智慧护理产品等纳入保障范围。

除了照料生活自理困难的“老老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也是民生“刚需”。近年来,“生了娃没人带”“双职工带娃难”成为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育儿难题。这些问题该如何更好解决?

目前,江苏全省托位数超36万个,千人口托位数超过4.1个,普惠托位占比超过65%。各地探索“老幼共托”社区便民服务综合体、产业园区办托等普惠托育服务模式,解了不少家庭燃眉之急。新兴的家庭式托育,也正在成为多元化托育的有益补充。

“南通现有0—3岁婴幼儿约6万人,今年2月起,首批重点培养的7名家庭入户早教师已开始为婴幼儿家庭提供入户科学养育指导,家长反馈很好。但相比需求量,增加入户指导服务供给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负责人、南通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孙春梅说,后续南通将共同探索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利用自有住宅举办小型家庭托育点,通过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等多样方式,就近就便灵活回应周边家庭育儿需求。

“家庭式托育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孙春梅举例说,比如涉及的住宅登记为经营场所的有关规定问题,家庭式托育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如何保障、相关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如何完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有待从顶层设计上加以研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兰兰 林元沁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