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让“以帽取人”回归“以才取人”

“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帽子”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人才评价机制“帽子”问题是当前科研领域大家热议比较多的一个“槽点”。设立“帽子”,为优秀人才设立的一些表彰项目和荣誉称号,初衷是为了激励创新、支持高层次人才发展。应该讲,通过设立人才项目,对人才的支持有了更多保障、更多抓手。然而,人才项目过多过滥,“帽子”满天飞,让一些人才项目背离了初衷,有的甚至变味。

比如,“帽子”太重,一些人才项目与科研资源、个人待遇紧密挂钩,让一些学者“不得不抢”,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让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因“无帽”而失去发展机会;又如,“帽子”太多,许多年轻科研人员深感“帽子满天飞”,为了“踩着点争帽子”,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申请和评选人才项目中;再如,“帽子”太虚,有的评价标准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弊端,导致“帽子”与实际科研能力脱节,甚至催生了“逐帽”现象,严重阻碍了科研的健康发展。

离“帽子”近了,离真正的创新反而远了。近年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治理举措,不断破除“唯帽子”倾向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帽子”治理,进一步体现了对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对科研生态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直击痛点,通过科学分类和优化评价机制,定能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引导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从而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人才“帽子”绝非越多越好,也并非戴上“帽子”才是人才。破除科研“唯帽子”倾向,不仅仅是在“帽子”上做“减法”,还要在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上做“加法”,让“以帽取人”回归“以才取人”。只要我们以更科学的机制守护科研初心,以更包容的生态涵养创新定力,广大科研人员就能心无旁骛地攀登科学高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书写顶天立地的精彩答卷。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