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更充裕的课间,更是能让孩子们自由呼吸、自然成长的教育新生态。”南京家长赵女士最近很是惊喜,她看到,上五年级的孩子越来越开朗,整个人也精神多了。春季学期以来,江苏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间延长至15分钟,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春季学期开学,北京等20多个省市开始实践‘课间15分钟’,我们希望学生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为未来奠定好的基础。”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答记者问时说。从10分钟到15分钟,看似寻常的5分钟延伸,实则是江苏对教育规律的深刻回应。新改革实施近一个月,悄然改变着教育教学生态,越来越多学生走出教室,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不少学校反馈:学生能在15分钟内能有序完成活动、如厕、社交等多元需求。
课间不再静悄悄,各校使出“看家本领”让孩子玩得好
课间铃声不一样了!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课间到来,一段提示音瞬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与往常的铃声不同,下课铃变成了“下课铃声响,休息时间到,运动或游戏,友好不打闹”这段15秒的提示音。“这也是在提示教师结束本堂课教学工作,让孩子们开始快乐享受课间时光。”语文教师朱燕娴笑道。
要让孩子愿意走出教室,游戏趣味性、互动性必不可少。在南京市科利华中学,课间15分钟变得极具“科技感”。上午10点整,下课铃打响,初一学生陈逸凡就跟同学们飞奔到走廊,与机器人下象棋。“开学这几周,我已经跟机器人下了20多场象棋了,胜多负少!”他胜券在握地说。记者看到,现场有围棋和象棋两种类型的下棋机器人,一到下课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孩子们在课间就可以创造自己的‘吉尼斯纪录’。目前,全校引体向上项目的冠军保持纪录是47个!”该校党总支书记诸谦发现,带有挑战性的活动更易获得他们的青睐。于是,学校将智慧教育元素融入体育教学,在学校操场四周放置了6块体育锻炼智慧屏,学生“刷脸”识别后,摄像头会全程录制并记录运动数据,还可以纠正姿势,是个全程陪伴的“小教练”。“我上一次跳了2.34米,大概能打破全校最高纪录。”初二学生马宁昊一边说,一边点开了上次立定跳远的视频回放。
将课本中的古老运动,搬到现实中上演,更是别有一番意趣。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学生沈施诗在了解到《醉翁亭记》中的“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就是投壶后,便和同学们利用劳动课时间自制了投壶工具,在课间15分钟里玩得不亦乐乎,“我们也体会到了古人呼朋引伴、共同投壶作乐的意境”。
课间15分钟“微运动”,也值得做好“大文章”。南京市教研室专门牵头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了《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心一刻”课间微运动指南(试行)》,指南提供了不少便于开展的体育运动类项目,给各学校参考借鉴。其中,“城门城门几丈高”等南京民间体育游戏、斗鸡子等伙伴游戏惊喜亮相。
课间延长不到一个月,在孩子们点滴的成长中,改革初见成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刚刚完成一组跳绳,额头上汗珠微冒,二(7)班学生张若卿骄傲地告诉记者:“以前,我一分钟顶多跳90个,现在我一分钟可以跳140个了!”而在校园一角的“星·舞台”上,孩子们踊跃登台展示自己的特长,台下掌声阵阵。
重构校园时空格局,因地制宜创新不断
此次改革,并非简单延长5分钟,而是系统性重构校园时空格局。

记者走访发现,课间时长调整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新的挑战。课堂的时间能不能适当缩短?或是午休时间能否延迟?每一处改变,都在牵动着教师和家长的心弦。
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变着法子挤时间。江苏省南通田家炳初级中学课间延长的方式简单直白,直接改变传统教学时间安排,将课时由45分钟调整为40分钟。扬州市翠岗中学同样是将一堂课的时间从45分钟缩减到40分钟,该校副校长蒋晓美认为,这其实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课时虽然缩减,但需要教师将课堂效率提高。
还有一些学校,在“盘活”已有课余时间存量。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将学生分批就餐模式改为统一就餐模式。要想让众多学生都能在同一个时段用餐,学校为此特意调整了餐厅布局。
学生在校总时长能否保持不变?这是许多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导处主任陆毅天告诉记者,学生在校的时间没有改变,多出来的几个5分钟,是将上下午大课间进行微调,比如,原来的大课间是40分钟,现在将大课间变成30分钟的体锻时光,剩下的10分钟课间活动时间调整到其他课间,保证学生运动量的同时,又满足课间15分钟的要求。
学校场地有限,拓展活动空间就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少学校将走廊、天台、架空层等“金边银角”空间,变为创意运动空间。南通启东市城南小学将每层教室前平均3米多宽的公共连廊改成公共活动空间,设置投篮、跳格子等多个区域,让学生不下楼也能开展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创新推出“VIP定制大课间”,将传统大课间升级为“运动自助餐”,师生共同用刷子布置地面游戏区域,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专属的运动乐趣。
也有专家认为,孩子们也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课间运动,并非一定要去操场剧烈运动,在教室内下棋、在走廊上来回走动一下,也不失为一种放松身心的办法。
“课间革命”重塑教育温度与质感
当清脆的下课铃不再是“无效休止符”,当走廊里的欢笑与探索成为育人新场景,这场“课间革命”正在重塑教育的温度与质感。
“笑声多了、眼镜起雾少了;创意游戏多了,追跑打闹少了;跨班交流多了,小摩擦反而少了。”南京初中学生李子瑞则用“三多三少”概括变化:毋庸置疑,课间延长带来的,无疑是一种身体和心灵的舒展。南京家长杨女士感慨:“孩子现在回家常说认识了其他班级的朋友,这种跨班际交流在过去‘打仗式’的课间根本不可能发生。”
甚至,课间延长带来的连锁反应,不止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南通市,这个春季学期,开始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等3所高品质示范高中试点增加体育课时。江苏省海门中学就是其中一所,学校各年级在原有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了1节体育课。增设的体育课中,体育锻炼更具系统性与挑战性,深受学生们喜爱。
“现在全校最忙的,就是我们体育教师了。”徐州市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师石明松最近没闲着,全校专职体育教师只有2名,目前一到课间,基本是所有老师齐上阵,组织学生运动。“基本是掀起了一阵校园运动浪潮,尤其是体育教师,小课间、大课间、体育课一个接一个,基本一天都‘泡’在操场上了。”补齐体育教师力量,已迫在眉睫。
仅仅一天内,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就考察了5节体育课。之后,她开始思考:如何补齐目前较为紧缺的体育教师队伍?在她看来,目前兼职教师已经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力量,对此,学校吸纳了不同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师,还开了专门的研讨会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在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地,一些学校还聘请校外运动员、教练员入校辅导,由专职教师逐步引导兼职教师掌握授课技巧,打造专兼职“体育授课教师”队伍。
与“教育内卷”抢时间,成了课间延长最大的意义。当前,部分中小学作业和考试偏多、学习内容难度偏高等问题,将学生长期“圈养”在教室内。过度的教育竞争使中小学生成长的节奏像田径短跑一样,被迫加速度冲刺。而延长的课间,给了学生喘息的空间。
对于一些乡村学校来说,延长的课间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运动梦想。“老师今天要带我们玩什么呀?”近日,徐州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内,一群孩子围在体育教师石明松的办公桌前,探头探脑满是好奇。他正在小黑板上画出汉代蹴鞠示意图,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瓶中的数枝蜡梅上,幽香扑鼻而来。
原来,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石明松特意复原了汉代蹴鞠,在课间带领孩子们一起驰骋球场。“球进坑了!蓝队得一分!”操场上,两支各6人的学生队伍身着汉服,正在进行“汉代蹴鞠”运动。汉代蹴鞠,与现代足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蹴鞠没有守门员,并将足球换成“布蛋子”,两侧各有六个坑作为“球门”,将“布蛋子”踢进对方防守的坑内,就记得一分。“现在课间时长更多了,能和石老师踢球的时间也多了。”学生吴尚泽说。一到课间,就有很多孩子来找石明松踢球。除此之外,学校每周还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安排了三次足球训练,争取让更多孩子“踢”上更大舞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葛灵丹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