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惟此为大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

“头等大事”“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关于教育的重要性,过去有很多论述。然而,惟此为大,却是首次。这四个字,把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概括得简洁而深刻、朴素而厚重,彰显了总书记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教育情怀,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刻体会。

惟此为大,“大”就大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的根本,是国家的基石。古往今来、无论中外,小到技能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大到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意识形态的塑造,教育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离开了教育,一个国家就丢掉了灵魂,失去了根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列一章,也正是为了凸显其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有观点认为,高中教育的普及是一个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条件之一。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1年,会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6个百分点左右。可见,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惟此为大”的事情。

惟此为大,“大”就大在教育是民生之要、家庭之本。对一个家庭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培养孩子更为重要,投资孩子的教育,就是投资家庭的未来,在孩子教育上花钱,就是给未来储蓄,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毋庸赘述,因为每一个家庭对此都有着无比深刻的认识。正因为教育对家庭而言是“惟此为大”的事情,因此教育的一举一动、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极大的关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现在家家户户关注教育,这方面的热点不少,说明教育氛围浓厚,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距离人民期盼还有一些差距。”正因为教育是家庭“惟此为大”的事情,有关部门在看待、对待教育问题更需要谨慎、专业、认真,更需要掂量“惟此为大”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惟此为大,“大”就大在教育是文化传承、文明培育的密码。文化传承,根本在于教育。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延绵不绝,就在于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教育,回望中国教育史,从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到孔子开私人办学之先河,再到太学的设立,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的选人制度的建立,正因为我们自古就有一套相对比较发达的教育系统,中华文明才能历经磨难和挑战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今天,我们要扛起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使命,就更加需要重视教育。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更能体悟“惟此为大”的分量。

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江苏素有重文崇教的传统。古代,江苏是“状元”“进士”多出之地,今天,江苏籍的两院院士也人数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江苏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这既是信任,更是期望。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教育、科技、人才首先要跟上。今天抓发展,不是说搞一点投资、抓一点项目就能搞好发展,而是要有科技、人才的优势,能够在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的发展,换言之,缺乏教育的基础性支撑、无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就很难真正挑起大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要深刻体悟“惟此为大”的深意,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自觉,既要解决好发展教育的“当务之急”,又要谋划好助力教育“久久之功”,扎扎实实办好教育这一“惟此为大的事业”,为江苏的发展打好基础、谋得先机,这也是“投资于人”的应有之义。

(陈立民)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