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过去,到商店买东西,发现有的人找零钱得一个个数去算,往往判断这是数学基本能力不足的表现。而用上计算机以后,这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跟以前打算盘时不一样了。即便如此,“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哪些是教育不能丢掉的“最基本的”?针对红色基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针对数字化时代阅读碎片化问题,总书记强调“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这些都是教育“最基本的”。
人工智能是加快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变量。目前,我国在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中的排名不断跃升,教育数字化带来万千气象,当人工智能教师走进课堂,当虚拟现实实验室替代传统教具,当教育大数据分析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教育数字化转型正加速前进。不过,有代表委员在履职调研中发现,部分地方教育存在“重技术功能、轻教育功能”“重技术应用、轻人的发展”的情况,存在形式大于内容、“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教育数字化还不能真正“为我所用”,很多地方只是简单对教学模式进行更迭、改进,未能从根本上发挥数字技术在培养、塑造学生的作用,甚至还可能因技术而忽视学生基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培养,造成学生最基本的能力“退化”。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类现象:因为计算器等的应用,学生心算、口算能力下降;因为AI的普及,导致知识理解、写作能力等的降低;因为电脑的普及,学生出现“提笔忘字”。数学计算、文字写作、言语表达能力,类似的基础素养,都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不能舍弃的根本。这次两会,有的代表委员建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有的则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由议案提案而进入舆论视野,这些学生“最基本的”能力,都在拷问教育数字化之下的人才培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在教育数字化面前,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既要下好先手棋又要练好基本功。如在涉及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传承上,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将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让学生铭记历史,激发其爱国情感。同时,针对数字化时代阅读碎片化问题,要通过打造多元立体的儿童青少年阅读生态等手段,让阅读成为学生汲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同样,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专注力等等,也都至关重要,是人才培养中不容有失的方方面面。
毕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具有人文关怀的完整人格。把牢技术的方向,避免因不当的教育数字化,防止技术在教育过程中“一叶障目”,才能避免“把最基本的丢掉”,真正做到技术“为我所用”。(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