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以文化人筑牢新时代思政课力量根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实践,是引领人民前进的旗帜,更是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根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发挥优秀文化的作用,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引领力、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坚守方向,提升思政课的引领力

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离不开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提升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就需要坚守好自身发展的方向,以正确的导向引领思政课的建设。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中,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文化只有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够被人民接受和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文化,才能够发挥汇聚起人民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发挥好在思政课中的引领作用,需要明确当前发展的历史阶段和重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明确了这一方向,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和感召作用。思政课就是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力、感召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引导力。

守正创新,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发挥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需要深入推动文化的守正创新。文化的守正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守正才能在文化发展中坚守初心,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思政课的主体内容,需要在守住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念、拓展形式、转换表达,实现与时俱进。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本质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个根本。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展现。无论何时,这三种文化都要始终传承和坚守。另一方面,要在形式上、表达上、方法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在形式上,要不断地融合古代的、现代的、虚拟的、现实的展现形式,创造性地推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文化呈现方式;在表达上,要贯通民族的、国家的、传统的、流行的表达方式,创新性地转换表达的方式;在方法上,要整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方式,形成文化的多元传播。只有不断地在文化建设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才能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以理服人,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社会主义发展的机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伦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故事,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故事是提升政治课感染力的最佳素材,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故事,卧薪尝胆、凿壁偷光等自强不息的故事,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勤劳勇敢的故事。在革命文化中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故事,有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故事,有张思德、白求恩等毫不为己、专门利人的故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故事;有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的故事;有蛟龙入海、嫦娥奔月等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把理论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对理论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养成。

润物无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像盐的使用一样,润物无声。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佐料,盐的主要作用是提鲜味、增本味,提升食物的口感,使用也要讲求科学运用。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要在思政课中加入必要的营养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观点、理想追求、奋进意识、革命精神、创新思维等都是思政课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只有深入挖掘、有机融入才能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的。一方面,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并将其融入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之中,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养分。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开展不能是单向的灌输,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灌输,会使学生难以接受,而是要像盐溶于水一样,只有将含有丰富文化养分的思政课以恰当的方式融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邢 璐(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2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KYCX22-3410〉阶段性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