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听花岛首部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能否成为成都文旅“种草机”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总是在追寻着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比如家人,比如爱。2023年3月14日,一部名为《家里家外》的温情年代短剧在红果平台首播,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部由听花岛出品、杨科南执导的短剧,以其地道的四川方言、80年代川渝地区的独特背景,以及那些直击心灵的温情故事,不仅让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的温情与感动,更成为了一扇窗口,向外界展示了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与内涵。

一、方言俚语,地道川渝味儿

《家里家外》的一大特色,便是其全程采用地道的四川方言。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地方的风情。在这部短剧中,方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贴近人物,更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生动的地域文化氛围。

剧中的“耙耳朵”老公与“辣妹子”老婆,这对组合无疑是川渝地区家庭关系的生动写照。在四川,“耙耳朵”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妻子言听计从的男性,而这份“怕”背后,实则是对妻子的尊重与宠爱。剧中,单身父亲陈海清与单亲妈妈蔡晓艳在特大洪水中相遇,携手组建新家庭。他们两人正是这样的夫妻档组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他们不内耗,共担当,用爱与包容化解矛盾,守护着小家。

而“辣妹子”蔡晓艳,她的直爽与泼辣,更是通过一句句地道的成都话展现得淋漓尽致。当陈海清对她进行霸总式求婚时,她一句“那就结嘛,你都不怕,老子但求疼(无所谓)”,瞬间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样的对话,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成都人的幽默与风趣。

除了这对主角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那位“佛系”妈妈,面对儿子的“内卷”,她总能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去面对。而当她转头乐呵呵地给女儿不及格的语文试卷签字时,那句“这娃娃儿随我,咋子嘛”,更是将川渝女人的松弛与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剧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方言俚语,如“歪婆娘”“瓜娃子”“滴滴儿(一点点)”“嘎嘎(肉)”“老汉儿”等。这些词汇的运用,不仅让剧情更加生动有趣,更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成都的大街小巷,沉浸式体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二、温情故事,展现成都人生态度

《家里家外》不仅仅是一部方言短剧,更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年代剧。它以成都普通家庭为缩影,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成都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家庭观念。

在剧中,陈海清与蔡晓艳这对重组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感动。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而他们的孩子们,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逐渐成长,学会了理解与包容。特别是蔡晓艳与继女陈爽之间的情感变化,更是让人动容。从最初的隔阂到后来的亲密无间,陈爽穿上蔡晓艳亲手修补的毛衣时,那句“上面是妈妈织的,下面的也是”,瞬间让人泪目。

除了家庭关系外,剧中还展现了成都人的社交方式。在四川,茶馆是人们休闲放松、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剧中,不少人物在茶馆中品茶、摆龙门阵、打麻将,这些场景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更展现了成都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而“麻将社交”更是成都人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三、成都元素,打造文旅新名片

《家里家外》不仅仅是一部让人感到快乐、温暖的短剧,更是一部成都文旅的“种草机”。在这部短剧中,融入了大量的成都元素,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这座美丽的城市之中。

为了贴合年代背景,该剧并没有选择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等成都地标建筑作为拍摄地点,而是选择了双流区军工厂家属院、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极具川渝年代特色的地点。这些地点不仅充满了历史感,更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主场景双流区军工厂家属院,废弃的屋舍虽然破旧,但却极具时代氛围和地方特色。踏上这片土地,那段燃情岁月似乎又浮现在眼前。曾经的军工文化记忆和改革奋斗精神,营造出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川渝地区雨水丰沛的天气,更是滋养了独特的植被风光。在片方发布的剧照里,红砖墙上还散布着青苔,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而又质朴的年代。

短剧中另一处重要场景青龙老电影院,它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龙街道,矗立在青龙老街四十余年,见证了这条街道的风风雨雨和物是人非。在那个物质和精神资源稀缺的年代,一场“坝坝电影”对川渝地区的人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剧组在拍摄元旦晚会的剧情时,结合了剧情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使用了影院的场景和老样式座椅,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

此外,剧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成都美食,如锅盔、麻糖、竹筒饭、蛋烘糕、芙蓉酥、天府可乐等。这些美食的轮番登场,不仅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大饱眼福,更激发了他们对成都美食的向往和期待。

四、匠心团队,打造怀旧佳作

《家里家外》的成功,离不开其背后的匠心团队。该剧由曾执导过《引她入室》《宫女扶摇录》等爆款短剧的杨科南执导,其出品团队听花岛更是被誉为“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这支团队长期致力于怀旧短剧的研究,力求打造一部走心的怀旧佳作。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深入挖掘了80年代川渝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力求在剧情、人物、场景等方面都做到真实还原。同时,他们还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服装、道具、化妆等方面都力求符合年代特色。

正是这样的匠心精神,才使得《家里家外》在播出后迅速走红,成为了一部备受好评的年代短剧。

《家里家外》不仅是一部方言短剧,更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感动的年代佳作。它以地道的四川方言、真实的历史背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成都元素,成功打造了一张成都文旅的新名片。相信随着该剧的热播,将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被成都这座城市所吸引,前来感受它的魅力与内涵。

责编:周正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