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88岁老人自考16年收获“双本科”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很多网友点赞老人用学习丰盈人生的生活态度,认为特别励志、值得学习。但也有人质疑:如此高龄已不会再去工作,辛苦拿下这张文凭有什么用?
学以致用,“有用”固然是学习的重要目的。回顾历史,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技术与经验,都在持续学习中薪火相传,正是通过学习登上“前人的肩膀”,人类文明才能在接力赓续中创新发展,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车马很慢”的过去,人们常以“学习之用”引导激励学子攀登险峻书山、穿越无垠学海。如今,科技变革浪潮奔涌澎湃,知识折旧不断加速,持续“投资于人”,不断自我提升,已成为我们赶上时代列车的基本要求。
但功利性绝不是学习的唯一价值。不断探索人生真谛,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孜孜追求宇宙大道,孔子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正如旅行者的目标不是山顶而是沿途的风景,奔跑者的目标不是终点而是更强健的身体、更坚韧的意志,很多时候,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学习本身。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学习,可以给予我们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更深刻的智慧启迪、更深层的精神满足。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22%。老龄化社会的大门缓缓开启,赋予终身学习更为紧迫的社会意义。《“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老年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研究表明,持续参与学习的老年人,认知能力衰退速度能够有效减缓,社会网络活跃度相应提升,这种“学习效应”产生的个体价值转化,正催生全新的老龄社会形态。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学习是最好的养老。与养老机构的‘床位’相比,老年大学的‘座位’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更经济的养老选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学习行为会促进大脑突触连接密度增加。当人们接触新知识时,前额叶皮层会建立新的神经回路,这种生理变化体现为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考等能力的提升。在88岁老人自考“双本科”的新闻下,有网友留言感慨,原来大脑并不那么容易“老”。当终身学习成为新的社会时尚,或许我们可以期待,老龄人口持续增加的压力可以转化为新的“人口红利”。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