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协同推进全民终身学习与韧性城市建设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与科技创新持续深化的双重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多重挑战,不仅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终身学习能提高公众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保持一定竞争优势;韧性城市建设能提高城市风险应对能力,是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全民终身学习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协同推进,将聚集社会各界加大对终身学习的支持力度,以较强的个人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维护终身学习的公共属性,构建韧性城市建设着力点

应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通过建设学习中心、学习场所等,构建覆盖公众的终身学习网络。同时,加强各教学点的数据共享,以协同合作机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升级,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支持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资源库,一方面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及形式维护公民终身学习权;另一方面完善选课及自主学习机制,以“课程超市”形式满足全民差异化学习需求,实现韧性城市的递进性建设。

为完善终身学习功能,应由政府主导,协调高校、教育机构、社区等部门或组织,在省、市(县)、乡(镇)等地区面向公众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各地区积极开展社会大讲堂活动,以科普、健康教育、艺术活动等形式开展终身学习宣传活动;遴选“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典型案例,借助新媒体力量系统阐释全民终身学习理念。

倡导包容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性

关注并回应困难群体及边缘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社会应重点关注特殊群体,根据其个性化需求制定相应的终身学习方案,以教育公平促进韧性城市建设。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老龄化问题,除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外,还可探索社区活动中心课程、线上教育平台、直播课程等形式;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在充分考量老年群体兴趣导向的基础上,开设如合唱团、舞蹈队、读书会等文化娱乐类课程,以增强其社会参与感与群体归属感。

韧性城市建设依赖多方协作,而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协同共建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各部门应承认学校的教育主体优势,通过开放正规教学资源扩大学校教育影响力;关注其他教育机构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通过文化活动、读书角、终身学习主题活动周等方式扩大全民终身学习参与规模;充分利用图书馆、创客空间等非正式空间,为公众提供便捷化、高质量的学习场所。

优化终身学习的核心内容,推动韧性城市高质量发展

韧性城市建设应关注公众危机预防及自救能力,通过终身学习提高其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关部门应开展教育反思工作,通过发现教育短板重点关注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安全教育、急救技能等关键内容,全面提高公众综合素养。

韧性城市建设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及公众参与意识。终身学习的推进能将韧性城市建设与公众相关联,以社区治理为核心,围绕“人民城市为人民”开展主题教育,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意识及能力。

全民终身学习是智慧城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人才保障。高校与企业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加强专业技能人员培训,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社区海绵项目等,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提供渠道,加深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孙芝腊(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编号:20XKS024〉研究成果)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