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老胡论见|花300元就买到同事的秘密:谁让我们成了“透明人”?

大家好,这里是《老胡论见》,我是评论员老胡。

前几天,某大厂高管的女儿“开盒”事件,引发外界对数据安全的担忧。该高管在回应中提到,女儿系从海外“社工库”获得他人隐私信息并发布的。

正当大家还在猜测海外“社工库”是何方神圣时,《南方都市报》记者的一个试验直接让网友们惊掉了下巴。该记者花300元在海外社区网站买到了同事的户籍信息,信息不仅准确,而且详细,包括了前工作单位宿舍和现家庭住址,具体到楼栋。客服甚至还宣称“其中240元是公安网站户籍截图的费用”。

“社工库”全称是“社交工程数据库”,主要功能是收集、整理和存储目标个体或组织的各类信息。库里信息,既有通过公开途径合法获取的,也有通过非法方式获取的个人隐私。试想一下,这些数据一旦被人“开盒”公开,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细思极恐的试验,再次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技术赋能的背面,是数据黑产的地下狂欢。从明星住址到官员行程,从快递面单到户籍档案,个人信息早已在黑市形成明码标价的产业链。此次事件中“公安网站截图”的报价细节,更暴露出某些部门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权限失控。

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警惕“隐私裸奔”成为时代之痛,也要避免因噎废食阻碍技术创新。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府监管、技术防御、行业自律、公民意识组成的立体防护网,让每份数据流动都有迹可循,每次权限调用都可追责溯源。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字时代不至沦为“失控的乐园”,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的尊严与安全。

好,今天就说这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出镜|AI胡波

统筹|唐澄 杨丽

剪辑|陶蓉

责编:魏晓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