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 | 红绿灯里的“治理温度”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南京的红绿灯也偷偷进化成学霸了”。原来,在南京江北新区多个路口,有款“互联网+”智能信号灯系统,可以实时“看清”哪条路车多、哪条路车少,自动调整红绿灯时间,以减少车辆“空等空放”。

很多市民常碰到这类场景:有时前方明明无车通过,但红灯在前,不得不等;有时绿灯亮灯过短,高峰时期通过路口甚至要等好几轮。AI赋能红绿灯,有利于灵活调整车流,避免“绿灯空等,红灯压车”,提高通行效率、减少等待时间。据测算,智慧系统投入使用后,路口停车延误平均降低9.4%,交通出行更安全、高效。

今天,随着我国车辆保有量急剧增加,城市拥堵问题尤为严峻。目前,围绕畅通市区道路,包括南京在内的不少城市,以新建扩建道路、发展公共交通、进行车辆限行等举措,取得一定成果。在此之上,南京跟红绿灯抢时间,向信号灯要余量,用AI赋能交通管理,已成为开掘城市交通潜力行之有效的重要思路。

其实,这套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早在前几年就投入使用了,甚至不少人用之不觉。前段时间,南京因“红绿灯特别大”而爆火,南京红绿灯不仅屏幕大,且有闪烁提醒功能,让人很远就能看到,方便提前控制车速。此外,南京也是率先实施信号灯“红转绿”时主动闪烁提醒的城市。围绕一个红绿灯,南京做出了细节、彰显了温度。这些“友好”设计,让人倍感暖心。

红绿灯尺寸大一点、信号灯会“眨眼”,这些看上去并不复杂;让信号灯根据车流大小,自动调整红绿灯时间,在今天看,也已不存在技术难度。这些红绿灯里的“治理温度”,彰显了南京大城善治的决心。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其中一环,细节满满的红绿灯,映射出南京城市治理的深层逻辑。

当前,我们已步入城市化治理新阶段,将精细治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处“褶皱”,是城市治理现代化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应有之义。以交通为例,割裂天际线的架空线缆是不是已经入地?道路两侧是不是有规划得当的绿化?断头路是不是能够得以打通?公交地铁冷气是否适宜?这些或关乎安全、效率,或关乎环境、美观,但都考验城市治理精细度,关乎群众城市生活的“体感”。

“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今天,我们一再强调城市治理精细化,这不仅是因为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已接近尾声,更是因为细微之处有群众感受、感知。某种程度上,比之高楼大厦、磅礴景观,群众的生活体验更来自是不是要空等红灯这样的“小事小节”,来自犄角旮旯的微观印象。

多些细微之处的“治理温度”,多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巧思,这有赖于科技手段的“加持”,更离不开治理理念的蝶变,和有关部门的精细化追求。有不厌其微的精神和格局,精细化治理才能深入城市腠理,以治理效益惠及群众生活。(韩宗峰)

责编:魏晓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