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老胡论见|北大毕业生做正骨被踢出班级群,谁的悲哀?

大家好,这里是《老胡论见》,我是评论员老胡。

最近,一位北大毕业生在班级群里分享正骨工作室开业的消息,随即被移出群聊。这件事在网上引起热议。

中国士大夫文化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认为考取功名才是人间正道。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依然认为大学毕业之后最好的选择就是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进大厂,这样才算是人生赢家。一个堂堂北大医学院的毕业生,放着好好的三甲医院不干,却去从事正骨理疗,在一些人眼里算是不务正业,有失身份。

事实上,每个人对于工作的看法,对于社会地位的看法,对于人生价值的看法,其实并不相同。曾经有一个被称为“北大屠夫”的陆步轩,他的做法起初也不被大家所理解,但陆步轩后来用20年时间打造出市值百亿的食品集团,终于让所有的质疑烟消云散。他用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将知识精英禁锢在写字楼里,才是对教育资源的真正浪费。

北大精神的核心恰恰在于突破世俗桎梏。蔡元培校长百年前确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就是要打破“学而优则仕”的窠臼。钱理群教授笔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警示犹在耳畔,当社会还在用“体面工作”的标准规训名校毕业生时,那个敢于遵从内心选择而从事正骨事业的年轻人,不正是在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学真谛吗?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里回望,每个突破职业偏见的身影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涟漪。从北宋进士沈括写出《梦溪笔谈》,到留美博士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历史的进步历来都是由突破陈规者推动的。当我们能够平静地看待北大毕业生在街头巷尾施展正骨技艺时,这个社会才算真正走出了身份焦虑的泥潭,抵达了尊重多元价值的文明彼岸。

好,今天就说这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出镜|AI胡波

统筹|唐澄 杨丽

剪辑|陶蓉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