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视线|去“班味”,去的是一种什么味?

在当下,去班味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流行语。有人在忙碌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公园长椅上享受二十分钟的宁静时光;有人背上行囊,奔赴广袤无垠的大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雄浑壮阔;还有人下班后,一头扎进图书馆的知识海洋,或在健身房挥洒汗水,又或走进青年夜校,开启新的知识探索之旅。这一网络热词,不仅勾勒出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更成为文旅行业的流量密码

视觉中国供图

班味一词源自 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这一网络热搜话题。看似抽象,实则生动刻画了当代职场人的生活状态。班味是什么味?或许是压力味,快节奏工作下紧绷的神经;或许是单调味,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带来的麻木与倦怠。或许是“刻板味”,在系统性惯性里,少了一份创新创造的活力。从本质上来说,班味”中弥漫着一种因循的味道、缺乏活力的状态,而去班味这一行为,正是人们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向往,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

然而,去班味并非只是在业余时间拓展兴趣爱好那么简单,它更需要我们向内求,从内心深处寻找答案。

中国大健康行业专家尹烨在探讨熬夜现象时,提出了无为熬夜有为熬夜的独到见解。他指出,当创作者沉浸于创作,进入心流状态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内啡肽,带来愉悦与满足感,即便熬夜也不会感到身心俱疲。这种情况下熬夜没有问题,因为你有成就感保护。最怕的是你什么都没做却不睡觉,熬夜就是熬命。这一观点也从某个侧面揭示出,当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认可自身付出的价值时,消极的班味便会被积极向上的情绪所取代。由此可见,价值感的缺失,正是班味滋生的核心因素。

人类学家项飙在访谈中指出,现代人面临着意义贫困被工具化的困境。在当代年轻人愈发原子化的生活环境中,如何探寻价值感,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和行动。

第一步,就是要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认知。

热播剧《滤镜》中的男一号唐奇,作为四色视觉患者,能感知到一亿种色彩,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独特视觉体验。在人际交往中,感性之人凭借细腻的感知捕捉生活细节,理性之人则凭借严谨的逻辑剖析问题,这些差异无不彰显出个体的独特价值。就像京剧,它有着高度程式化,每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有着严格的规范。但一部传承了数百年的戏,依旧能够吸引观众一次次走进剧场,不正是每个不同的演员在分寸把握的尺度间赋予角色独特的个性魅力吗?

于和伟主演的《我是刑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例证。剧中,一些陈年旧案在多年后得以侦破,固然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刑侦手段的革新,但个体的作用同样重要。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侦察人员,往往可以在复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率先撕开一个通往真相的口子。

《我是刑警》剧照

不仅是影视作品,在小宇宙等播客平台上,更多的普通人分享自己的职业心得,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洞察。最近,AI的发展让很多人焦虑人类写作的意义何在。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在写作被挑战和质疑时,保持个人的视角、珍惜我体验到的东西,写出我内心和肉身直接感受到的东西,这是写作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写作,更提醒我们在AI时代,人类的独特价值在于那些无法被机器复制的情感与体验。

去班味,去除的是压力味”“单调味”“依赖味焦虑味”,而归根结底,只有深刻认识自我价值,摆脱消极班味的束缚,我们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价值感的源泉,由热爱而创造,以饱满的热情拥抱丰富多彩的人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责编:冯圆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