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数据的变化,折射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轨迹。
3平方米有多大?它看似“小”,只是一个瑜伽垫的面积、一张乒乓球台的三分之一、半个羽毛球场的零头。但这“方寸之地”,却承载着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见证着全民健身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回溯201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57平方米,十年间这个数字增长了近一倍。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场地面积每增加0.1平方米,乘以14亿人口的基数,就是一个巨大的绝对增量。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这样的增长实属来之不易。
3平方米背后,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大文章”。体育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与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此前,体育场馆“一位难求”,“马路健身”成为市民无奈之选,想运动却缺场地成为困扰群众的难题。如今,各地创新思路,“见缝插针”破解场地制约:在乡村公共活动场地配置球场,在城市的社区街巷中“挤出”空间添置健身设施,让废弃矿区和仓库“变身”体育公园……这些举措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健身需求,更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体育强国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出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近年来在体育建设场地方面更是做足了文章,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目前,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48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利用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打造篮球场和健身步道,将老旧厂区改造成体育综合体,在社区楼顶布局空中运动场……据统计,通过城市更新、闲置用地改造等方式,全省新增体育场地超千万平方米,其中不少是利用“金角银边”的零碎空间。种种精细化开发利用模式,让人均指标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真正渗透进市民的日常生活圈,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健康生活方式。
体育场地的价值不仅在于静态的“有”,更在于动态的“用”。如何避免“重建轻管”?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常州某社区篮球场曾因夜间照明不足沦为摆设,当地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智能化改造后,扫码开灯、在线预约等功能使其焕发新生;扬州打造的“体育社交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区域人群的运动偏好,动态调整场馆服务内容;南通则试点“社区运动管家”模式,由专业教练驻点指导,让器材不再“冷冰冰”。这些实践表明,当管理精度与科技温度同步提升时,3平方米的空间也能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螺蛳壳里做道场”,更要在管理运营上“精打细算”。未来,3平方米的发展还有更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要继续破解用地难题,“向空中要地、向地下拓展、向闲置借力”,通过复合利用土地、开发地下空间等方式不断开拓体育场地;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体育场地的运营向专业化、智慧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让体育场地既建得好、又用得好。当每一块场地都有人气,每一次运动都有活力,3平方米的“小”,便能成就健康中国的“大”。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