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4)在宁发布,业界学界共话AI时代国际传播创新发展

交汇点讯 在智能化时代,国际传播发展呈现哪些新趋势?应如何加强业界学界和区域协同?3月29日,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4)发布会在南京举行。30多位来自研究机构、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和高校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传播创新与实践。

该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在致辞中介绍,该校新闻传播学科已有60多年历史。近年来,在部校共建机制下,学院紧密结合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战略合作,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成果斐然,为国家新闻传播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改变着传播生态,面对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机构不能缺位。当前,学校正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优良传统 作出更大贡献”的殷殷嘱托,按照“弘文 强理 建新工”思路,加快推进“特色鲜明、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双传学在致辞中说,近年来,面对国际传播格局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的新要求,多地挂牌成立国际传播中心,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挥独特传播优势,这些极具价值的地方实践、地方智慧,不断推动形成国际传播重心向地方和基层“下沉”的纵深发展趋势,也为国际传播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样本。他表示,要把握好本土实践与自主知识、中国主体与世界标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三组关系,“以中国为方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双传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落实“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一体化推进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产业服务。当前全国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已达百家以上,国际传播在理论界、学术界、实践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国的国际传播仍然面临极大挑战和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会议旨在凝聚国际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力量,共同探讨国际传播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

会上,《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

胡正荣介绍,该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编撰,是关于国际传播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既是对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的记录,又是理论创新的平台。

该蓝皮书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全面审视了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整体态势和战略方向,内容涵盖国际传播新态势,AI赋能国际传播新实践,多元主体协同传播的新格局,传播内容出海的新趋势,媒体融合与平台创新的新路径,以及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新启示等。

近年来,各地国际传播中心的蓬勃发展和鲜活实践不断丰富国际传播的理论探索。在地方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研讨环节,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沈峥嵘等7位来自地方国际传播机构的代表和4位来自高校的新闻传播学者以交替形式轮流发言,围绕区域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进行了分享,通过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集思广益。

与会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代表
新闻传播学界代表

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合作签约。

当天下午,与会嘉宾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参观了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并就中国国际传播蓝皮书(2025)的选题方案和国际传播经验进行交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浏

摄影 吴俊 刘莉

摄影 费念渠

责编:陈澄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