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南京老作家、金陵杂家俞律告别会在南京举行。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这是2016年俞律探望著名翻译家杨苡时赠送给她的一幅书法,直到百岁杨苡逝世前,一直挂在客厅里的显著位置。3月27日,97岁的俞律也走完了花开花落的漫长人生。告别会上,照片中的俞律,身穿红色毛衣,掩映着盎然春意。巨大的“思念”,诉说着金陵城对他的绵绵情意。

俞律,号菊味,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历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政协常委等。诗、文、书、画、戏,在文艺的大千世界中,俞律是少有的“杂家”:其文风多走闲适路径,以散文、诗歌为主,著有《湖边集》《浮生百记》《秦淮恋》等;诗词创作上追慕唐宋之风,厚厚一册《菊味轩诗抄》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心血;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高徒李可染的长婿,他的画风在沿袭李门意蕴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风格。

“家父俞律,因病,经全力救治无效,于2025年3月27日,19点30分在南京离世,享年百岁。父亲一生与文学、书法、京戏相伴。他热爱阅读,文学经典信手拈来,钟情书法,家中墨香四溢,痴迷京戏,常亮嗓哼唱。他为人正直、善良,备受敬重。”3月28日,一则讣告从俞律女儿俞雨华的朋友圈,传遍了整座南京城。
斯人已逝,“菊味”未歇。俞老的溘然长逝,引发了南京文坛的深切怀念。“恩师”,是许多南京作家对俞律的敬称。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热”中,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文联主持、文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市作协前身)具体操办的“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正式招生。文讲所由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任所长,俞律在创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讲所首届招生100余人,很多学员毕业后走上文化工作岗位,薛冰、吴晓平、曹露等人们熟知的南京作家均为首届文讲所学员。

“当年南京文讲所在全国都相当有名,引领风气之先,凡是路过南京的作家,如陆文夫、高晓声,都被文讲所请来给我们授课,这个过程中俞老功不可没。他是我们的老师,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喜欢给我们写字、画画。他待人真诚,授业热忱,襟怀坦荡,尤让人佩服的是多才多艺,诗词、散文、小说、吟诵、书法、绘画、京剧,都有颇深造诣。这样的文化老人很难再有,所以我称他是南京城最后一位才子。”作家薛冰对记者说。告别会上,他送来一盆花篮,写上“薛冰敬挽”。
别人称俞律是“才子”,俞律却谦虚地说自己“就是一个大杂拌儿”。南京作家吴晓平和俞律相识超过一个甲子:“俞老和我父亲是同事,1957年一同下放江浦务农,和时任江浦县县长、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成了好朋友,书法、绘画都受到他不少指点。当时乡下条件艰苦,他总是乐呵呵的,不修边幅,留着络腮胡,冬日里用绳子把破袄一扎,我父亲笑着唤他‘俞老头’。”
这么一个“俞老头”,对待文学事业却怀有纯粹的虔敬与庄重。得知市里正在筹办文讲所,当时已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作品、怀揣文学梦的吴晓平跃跃欲试,心想自己和俞老是旧相识,但联系俞老后,“他表情淡淡的,没有开后门的意思”。好在吴晓平后来凭实力入选。“文讲所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创作新稿》,刊登学员佳作,门槛极高,我的小说《二胡出差》在上面刊登以后,接着又登上了《人民日报》《新华文摘》!别人来恭贺我,我还纳闷:我没有投稿啊。后来才知道,是俞老通过他的人脉引荐的。可俞老仍是淡淡的,至今记得他对我的一句教诲:搞文学要静下心来,要耐得住寂寞!”
“挽联江海鹤西翔,仙送文星返帝乡。物外诗痕融雪月,砚中墨影写沧桑。梨园弦管留佳调,艺圃丹青耀古光。此后高贤何处觅,捧瞻遗著忆流芳。”俞律逝世后,南京诗友们纷纷写下悼诗。
“那一年,在省文联举办的新春联欢会上,我听过俞老先生的古诗吟唱,简直惊为天籁,那古韵律之美,让人瞬间梦回唐宋……俞老先生的离世,带走了那独具魅力的音律,‘金陵吟诵第一人’去往天堂,一路走好。”南京影评人舒克说。
“我最尊敬的俞律老先生仙逝了,那个南京作家中长得最帅的、京戏唱得最好的、书法最遒劲有力的先生,即使年过九十,腰椎压缩性骨折,站起很难,依然坚持把每个上门的客人送到门外,彬彬有礼微笑着目送远去的先生,我好怀念你……”南京媒体人邹小娟说。
“我一直称俞老为恩师,事实上,俞老是很多人的恩师,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江南时报原副总编辑、作家曹露说,“俞老一直很鼓励我,逐字逐句评点我的处女作《小猴哭了》,这部作品发表后还被改成电视剧《闯进画面的孩子》,获了几个大奖。直到前两年,他还不断在微信群里点评我的创作,鼓励我不断向前……”


翻看俞律的朋友圈,直到2022年,他还经常在圈里吟咏唱和,以一颗纯粹的诗心、赤诚的童心和对生命的赤子之心,写下天籁般的文字。曹露发来一首俞老的《酷暑咏西瓜》,期望与读者一同品读这些饱含灵性的诗行,感受百岁老人弦歌不辍、热烈不息的一生。
附:酷暑咏西瓜
俞律
西瓜是夏天的宠物
夏天把普天下的绿
堆满西瓜身上
多么凊涼的色彩呀
太多的绿把西瓜压破
原来西瓜的心是红的
西瓜忠心耿耿
为夏天服务
西瓜躺在田里
热风推着它转
转成一个圆球
像孕妇的大肚皮
里面有无数小生命
它们躁动着
准备逃到人间来
我们吃瓜
成全它们纷纷坠地
了结了它们一生
这一生
它们绿了红了熟了甜了
把南京的火炉
改制成空调
我们不用赤膊做文章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