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地评线】听·见丨当DeepSeek成为地震废墟上的“生命翻译官”

缅甸7.9级地震发生后,关于灾情的消息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在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中,一个由中国团队基于大模型技术紧急开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意外成为舆论关注的亮点。近日,话题#DeepSeek7小时攻克缅甸救灾语言关#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网友点赞与讨论。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七小时开发、部署并投入实战,听上去像是电影桥段,但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据报道,由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服务支持团队联合推动,基于DeepSeek大模型技术的中缅英互译系统快速搭建起来,为灾区沟通扫清障碍,也为700多位使用者提供了关键时刻的信息支持。正如网友们所评价,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响应的速度赛跑,更是人工智能在真正复杂场景中的一次“现场考试”。

近年来,AI大模型在公众视野中频频亮相,但很多时候公众对AI的认识还停留在“效率工具”“创意助手”这些层面。这次缅甸地震中DeepSeek的表现,让人更加切实感受到技术的速度和温度。当语言不通成为障碍,人工智能以最快速度化解隔阂,当人类面对自然的脆弱暴露无遗,技术的及时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真切的协助,是能让更多生命获得及时响应的实际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大模型首次参与国际地震救援。这一“首次”的意义不在于“走出去”这层表象,而在于真切地实现了从技术潜力到公共价值的跨越。在救援现场,这个系统没有光鲜亮丽的外壳,也没有什么吸睛的“AI秀技”,它甚至可能只是手机或电脑上的一个界面,但它让现场指令变得通畅,让信息更快流动,让行动更具协同。这种看似普通的“翻译”,实际上可以让时间少一些耽搁、沟通少一些障碍、生存多一分可能。

这也再次提醒人们: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场场技术炫技的竞赛,而是一道道关于“能不能为现实解难”的答题测试。当模型不仅是“生成内容”的工具,而且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才能真正进入人类发展的核心舞台。缅甸地震中的这次实战,就是一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努力。AI不仅要聪明,更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用得起、靠得住。

此外,这也是一次全球责任意识的体现。中国的科技力量可以为邻国灾区提供专业支持,不只是展示技术硬实力,也是在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技术有边界,但责任没有边界;语言有差异,但救援不应有障碍。在越来越多跨国合作、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下,世界更需要这种以人为本、面向现实的技术介入。

每一次技术的实战应用,都是一次对未来的铺垫。这次地震中被验证的翻译系统,也许将来会被用于更多场景——洪水、火灾、疫情,甚至是和平时期的医疗出诊、国际合作。而每一次准备充分的出场,都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从“能做什么”走向“该做什么”。这一次,大模型“不负期待”,稳稳落地,站在了亟待帮助者的身边。毫无疑问,这就是新技术最该去的地方。(张洁茹)

责编:邵文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