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 | 读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的深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其中提到,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动县域产业,加快融入邻近大中城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读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这一举措的深意,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类型,如纺织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业、电子产品加工业,等等。在重视技术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的当下,为何强调“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这与县域所处的位置、资源禀赋优势、城乡融合发展等因素不无关系。

县域作为“城尾乡头”,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部分返乡人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让当地更多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相较于大中城市,县域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县域转移,可使得企业在建设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时,能够有效降低用地成本,减轻运营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县域与农村紧密相连,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县域,能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县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带动农村的种养殖业发展,形成“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让农民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再从我省产业布局来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能够深化区域协作,实现苏南、苏北优势互补。苏南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而苏北地区不少县域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引导、推动苏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北县域有序转移,有助于苏南地区产业结构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苏北县域则能借助产业转移,承接产业溢出效应,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如,苏州市吴江区一些纺织企业向苏北县域转移后,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然,由于一些县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物流、通信等方面可能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加之县域人才尤其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制约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的转移的速度。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另一方面,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产业发展资金等更多优惠政策,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双方积极性,促进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向县域转移。

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读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梯次向县域转移”的深意,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等多方面举措,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县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江苏全省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责编:胡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