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明确“五同”指向 以思政之力汇聚青春力量

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强调,“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高等院校和青年大学生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勇担新使命、彰显大作为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思政课引领当代大学生自觉将个人选择与国家需求和民族命运“同向、同行、同频、同度、同心”提供了根本遵循。

同向:思政课要激活青年学子“心系国之大者”的原动力。“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高校思政课要聚焦“国之大者”,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历史观出发,引领大学生“心系国之大者”,使之能够敏锐感知、精准把握党和政府的重点方针政策;熟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重点领域、难点所在和亮点表现。引领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春在新时代闪光。

同行:思政课要厚植青年学子“择一事干一生”的行动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伟大的成功、成果和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课要回顾、梳理和挖掘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里程碑和标志性成果,用具有颠覆性和震撼力的建设成果教育和引导学生,“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只有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才能从“徒劳无功”走向“马到成功”。高校的思政课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周年纪念活动等,用历史的“长镜头”帮助大学生树立“择一事干一生”的远大志向,厚植求真务实的科研品格。

同频:思政课要培塑青年学子“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协作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等为代表的榜样身上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们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讲好榜样故事,将榜样的先进事迹、奉献精神融于思政课堂,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的价值与作用,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的关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进而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贡献青春力量。

同度:思政课要启迪青年学子“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的洞察力。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思政课要致力于用与时俱进的理论阐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关联,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升思想成长的精度、分析问题的广度、学以致用的程度。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深入社会基层,扎根群众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科学把握好时代之变,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力求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与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有更好的“适配度”,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同心:思政课要提升青年学子“不负人民”的保障力。有温度的语言能感化人心、激励人心、凝聚人心。思政课要真正做到入脑入心,需要教师用有温度、易共情的语言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善于用比喻、拟人、类比等方式,把抽象道理形象化,把理论逻辑生活化,把精神成长场景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要站稳人民立场,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勠力同心,是建功伟大时代的必然选择。思政课要用有温度的语言,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相结合,用说服力强、感染力强、逻辑性强的相关表达,动员、引领、激励大学生,在时代发展中找准价值坐标,牢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按照目标协同、责任协同、措施协同、效果协同的努力方向,不断前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人民需要为研究对象,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壮阔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身在其中的参与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高等院校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人才培养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度、社会服务对改善民生的贡献度,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引导青年大学生与国家需求和民族命运同向、同行、同频、同度、同心,塑造大学生“心系国之大者,建功伟大时代”的思想品德、能力品质、价值品位、奉献品格,使之成为既具有与现代化需求相符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又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黄成亮(作者为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流本科建设背景下‘教—学—研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BIA200162〉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