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西藏扎囊有座“造梦工厂”

缝纫机嗡嗡作响的车间里,肢体残疾的裁缝巴桑达瓦正专注地将两片藏青色布料推入针脚,动作娴熟。在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扶贫助残服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阳光工坊内,38名和巴桑达瓦一样的残疾员工用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春天”。

“现在我能教新员工用锁边机了。”巴桑达瓦放下裁剪好的布料,展示着工作台前“骨干员工”的奖状。与这份工作结缘前,他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像“断线的风筝”,失去生活方向。如今,每月4500元的收入不仅支撑着全家生活,更让他成为村里年轻人争相效仿的榜样。

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员工顿珠次仁在制作藏式门帘。次仁龙布摄

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员工顿珠次仁在制作藏式门帘。次仁龙布摄

这座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就业基地,原是扎囊县羊嘎村的五保户供养中心。2018年转型时,连负责人拉琼都没想到,这个用国家补助和企业自筹建起的服装厂,会成为改变残疾人命运的“造梦工厂”。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量身定制的岗位。”拉琼指向正在缝制藏装的白玛卓嘎说,这位与丈夫同厂的女工每月收入6000多元。

“从前总怕成为家里的累赘,现在日子比酥油茶还香甜。”白玛卓嘎指尖掠过锁边机,裤缝线轨迹如丈量过般规整。

自2018年转型以来,该基地累计吸纳67名员工,现有38名残疾人,7年来累计分红36万余元。“通过就业渠道与创业扶持双轨并行的帮扶模式,我们成功扶持9名残疾人和10名建档立卡户群众实现自主创业。”拉琼说。

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员工次仁措姆和边巴杰布在缝制藏装。次仁龙布摄

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员工次仁措姆和边巴杰布在缝制藏装。次仁龙布摄

卓玛便是受益者之一。这位曾经的建档立卡户,在基地支持下开设民族服饰店,年收入突破6万元。“现在我能送妹妹读大学了,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的希望。”卓玛激动地说。

基地展示区左侧,挂满了学生校服、传统藏装以及叠放整齐的加厚棉被;右侧展示“全区助残先进集体”“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等荣誉证书。

拉琼介绍,企业年收入从2018年的18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48.56万元,年均增长率21.6%,产品不仅覆盖山南本地,还销往那曲、阿里等地市。

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负责人拉琼在整理店里的服饰。次仁龙布摄

扎囊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负责人拉琼在整理店里的服饰。次仁龙布摄

“我们计划3年内将岗位增加到80个,进一步提升残疾员工比例。”拉琼轻抚七彩邦典的氆氇纹路,将熨烫平整的藏式围裙仔细叠好,“通过聘请专业技师授课、组织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高级技工,帮助残疾员工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基地制作藏装所用到的材料样品。次仁龙布摄

基地制作藏装所用到的材料样品。次仁龙布摄

工坊里,缝纫机的声响中,拉琼与员工们讨论新订单的花样,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工人们缝制的五彩邦典上,笑脸映出一片光明的未来。

责编:陈凌天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