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茅山村笼罩在薄雾中,青砖黛瓦的民居若隐若现,蜿蜒的沥青路穿过茶园,将田园综合体与精品民宿群串联成一幅水墨画卷。法治长廊下,几位村民正低声交谈,脸上洋溢着踏实与幸福;傍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广场上几位大爷大妈正在唱歌跳舞;田间地头,他们或肩扛锄头、或手提竹篮,穿梭在菜园果林间整理果园或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的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这座古村以创建全国文明村为抓手,通过移风易俗、产村融合、治理创新、生态提质,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新路径,先后摘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美丽花园示范点、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成为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样本。

聚心铸魂建文明 村规民约润乡风
“路灯不亮找谁修?”“河道淤积咋解决?”在茅山村的“八仙桌议事会”上,村民与干部围坐畅谈。这种接地气的“民生议事堂”机制,自建立以来推动解决环境整治、道路修缮等诉求42项,惠及1800余人次。村里还设立全市首家乡村振兴检察工作站,开展防诈普法讲座30余场,让法治清风遍吹乡野。
“过去村里红白事攀比成风,现在有了统一标准,大伙儿省心又省钱!”在茅山村“喜事堂”前,村民孔大爷感慨道。针对传统陋习,茅山村以全区首推《喜事堂文明倡议》破题,明确宴席规模、礼金上限等细则,建成11个自然村全覆盖的“喜事堂”“德润亭”,将移风易俗的“软倡导”转化为可操作的“硬标准”。这一创新实践被《法治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聚焦,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

山水焕颜展新卷 绿韵生金绘桃源
沿着胡家坝环村路骑行,沥青路面平整延伸,两侧民居错落有致,小茅山田园综合体内游人如织。
交通曾是制约茅山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茅山村实施全域环境提升工程:拆破治乱让11个自然村全部创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65公里道路黑化、8万平方米景观美化串起田园风光,康养基地、戏楼综合体等9处民生设施落地,让“省级健康村”实至名归。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连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村民李大哥在自家果园边忙边聊。从“靠天吃饭”到“生态生金”,茅山村用一条条旅游专线、一片片设施农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发展优势,文明创建与民生改善实现良性循环。

产链融通生富脉 庭院经济活水来
在茅山村清华耕读学堂内,一群大学生正体验传统农事。“这里不仅是清华大学的实践基地,更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引擎。”工作人员介绍,村里引入清华资源打造耕读文化IP,建成省内首家清华耕读学堂、斗栱文化博物馆等研学场馆,全村年均接待游客量达3万人次。
以“研学+”为内核,以“农旅+”为外延,茅山村撬动农旅融合大格局:千亩经济林果与花卉苗木基地构成田园底色,28家农企串联起采摘观光、文化创意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年人均增收约1.5万元。
闲置资源活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在高岗村率先试点闲置农房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改造民宿12栋。胡家坝村运营民宿8栋,为当地村民常年提供基地务工、旅游接待、酒店管理等岗位60多个。村民通过“租金+股金+薪金”多元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空心村”蜕变为“网红地”。

文明影响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茅山村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积极总结经验,切实营造多方参与、全域共创的文明创建氛围,真正让创城工作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安全感的有力支点,擦亮乡村的文明底色,不断推动文明村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蔡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