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文化中国行|从隐没深山到刷屏春天,一朵樱花的千年“转身”

樱花烂漫的春日里,漫天花雨引人驻足。如今,赏樱已成为春季不可或缺的雅事。然而在中国古代,樱花却长期徘徊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从寂寂无闻的冷门点缀,到今人追捧的春日盛景甚至文旅IP,樱花折射着时移世易下的本土审美和文化流变。

从植物学角度来说,樱花是蔷薇科樱属植物的统称,其野生种群起源于北温带,主产区集中于东亚的中国、日本。不过在中国,樱花原生地大多在西南地区的高山深谷,远离中原文化腹地。这种地理隔阂,使得樱花长期未能进入传统审美视野。

中国地大物博,本土花卉资源丰富,尤以人们耳熟能详的梅、桃、杏诸芳为特色,这些花卉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象,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和精神内涵。比如,菊花寓意凌霜高洁,梅花象征孤傲清雅,荷花代表出尘不染,牡丹因其富丽高贵,甚至成为盛唐气象的写照。这种深厚的花卉文化传统,催生了无数咏花诗篇。

相较之下,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篇中,樱花相关的吟咏实不多见。值得辨析的是,中国古诗词中不乏樱桃花的身影,它与观赏樱花并非同种。樱桃花出自中国本土果树,为蔷薇科李属,果实即常见的樱桃。如白居易《樱桃花下有感而作》中的“蔼蔼美周宅,樱繁春日斜”,描述樱桃果树开花的烂漫;《吴樱桃》中的“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秾气味殊”明确指樱桃果树,含桃即为樱桃古称。因中国古代更多着眼于樱桃果实,樱桃花多关联田园、农事,或象征春光易逝,如蒋捷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古代文献如《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等记载的也多为樱桃栽培和对樱桃果实的描绘。实际上,樱花的大规模咏颂流行于日本,日本樱花文化传入中国后,现代文学中的“樱花”才逐渐明确为观赏品种。

中国拥有的野生樱花种,未参与现代观赏樱花的杂交育种过程,也未广泛用于现代园艺观赏。现代观赏樱花品种多由日本选育,如大岛樱、大山樱等,成为现代观赏樱花的主流。樱花热潮,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交融,体现了时代审美和消费逻辑的变化——如今,花木植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被淡化,赏花从注重文化象征转向追求视觉享受。樱花有着飘零易落的特点,其转瞬即逝的特质虽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花好月圆”、长久圆满的审美期待,却分外契合现代人对刹那芳华的迷恋。而现代樱花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旅游+文创”的商业驱动强劲,也顺应了中国文化世俗化和实用性的一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