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也彰显了教育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内涵,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确价值遵循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练了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实践智慧,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无论从教育总体规模、教育发展水平,还是从教育普及程度、教育队伍建设看,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成为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的基本价值遵循。
首先,坚持为了人民发展教育。从人民群众的教育期盼出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继续着力巩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即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长远战略出发,要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朝着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相互融合、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其次,坚持依靠人民发展教育。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活力,汲取民智,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凝聚教育发展的动力。最后,推进教育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重视人民群众对教育问题的现实关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广度和深度。
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这意味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必须首先实现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彰显教育发展新理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坚持的是全民共建共享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旨在落实人民主体地位,搭建共建共享平台,让人民群众成为教育发展的助力者和受益者,不断夯实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力量根基。其次,要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直面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让14亿多人口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协同各方力量,构建起“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再次,要探寻教育助力“精神富有”的新路径。“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应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就实现人民精神富有提出的重大部署要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等举措,将满足文化需求与增强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为实现人民群众精神富有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
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各国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首选之举。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推动教育形态发生根本改变,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紧迫性凸显。相较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为世界全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源自实践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理念,也从三个层面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首先,理论创新层面。诸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是对全球教育发展理念的丰富。其次,实践创新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为依托,以各学段、各类型教育共同发力为支撑,着力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各国加快教育发展积累了经验。再次,扩大共享层面。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在紧密联系世界中发展自身,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繁荣。落实到教育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仅促进了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也为推进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中外合作办学,促进各国人民共享全球教育发展优质成果做出了积极探索。
余守萍(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研究”〈B/2022/01/1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