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党建引领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志愿服务连接着体育精神与公益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党建引领与体育志愿服务双融双促

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建引领能够确保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使其始终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也能确保体育志愿服务工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各地区有关部门可将体育志愿服务作为衡量地区体育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

反之,体育志愿服务也可作为党建引领的具体实践与延伸,为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有效载体。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党组织可将体育志愿服务活动融入主题党日、书记项目、“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为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建立充满活力的体育志愿服务队伍

一支充满活力的体育志愿服务队伍,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组织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体育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在招募方面,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校和体育从业者所在机构,广泛招募有志于体育志愿服务的人员。在培训方面,可组织专业培训课程,提高体育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在管理方面,可以建立体育志愿者档案,对志愿者的服务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估,为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在体育志愿服务队伍中发挥着重要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和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体育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建特色鲜明的体育志愿服务品牌

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运动需求,要创新体育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打造特色体育志愿服务品牌。例如常态化开展体育志愿服务“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结合体育团队的专业特长,让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练员走到广大百姓身边,面对面送去健身指导和服务,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提高体育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当然,创建体育志愿服务品牌还要坚持需求导向。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详细了解群众诉求,把满足群众需求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赛事服务、运动指导、运动康复、健康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提供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技性较强的社区赛事和健身指导,或舞蹈、健身操等时尚健身教学;针对低龄儿童,可组织开展跳绳、亲子足球赛等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和亲子运动项目,以激发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完善长效适用的体育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体育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需要建立长效适用的体育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党建引领,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实现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落实落地。

精神激励是体育志愿服务主要的激励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把志愿者开展体育志愿服务的时间和成效作为评先评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体育志愿者,可以将其志愿服务情况纳入第二课堂学分或社会实践学分来计算,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每逢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可通过颁发体育志愿服务证书,定期评选优秀志愿者、先进志愿服务组织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物质奖励也应该成为体育志愿服务激励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和服务质量,给予其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积分可以用于兑换礼品、领取补贴等,以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相关党组织还可以通过申请划拨专项经费,或列支上级党委下拨的返还党费等方式,为“党建+体育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可以适当引进赞助单位,为体育志愿服务提供基础的权益保障。

构建立体全面的体育志愿服务网络

构建立体全面的体育志愿服务网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党建引领下,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中国志愿服务网等信息平台,加强宣传力度,为志愿者参与体育志愿服务提供途径,同时,为需要体育志愿者的单位免费发布需求信息,建设好供需网络,提高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

其间,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引领作用,依托各级体育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站点等开展工作。二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体育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拓宽提升体育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体育志愿服务与社区、村镇、学校、企事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支部互联共建等方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志愿服务格局。

唐 宁(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社会交换视域下大学生参加体育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与实践路径”〈2024SJYB161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创新与实践”〈B/2021/01/3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超越’与‘落地’路径研究”〈2021SJZDA169〉阶段性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