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老胡论见 | 几毛钱即可购买数千张实况Live图:生活场景何以成了“买卖”?

大家好,这里是《老胡论见》,我是评论员老胡。

近日,几毛钱即可打包购买数千张实况Live图的新闻引发热议。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交易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数字时代个人隐私的脆弱性,更是一场关于“真实”与“表演”的社会荒诞剧。

Live图本应是用户记录真实生活的载体。但如今,电商平台上售卖的Live图,覆盖了外卖、运动、旅行等数百种生活场景,甚至细化到有声音”“欧美风”“名车包等标签。当真实的生活片段被明码标价,我们究竟是在分享生活,还是在上架自己的生活?

购买这些Live图的群体画像同样耐人寻味。一部分人将其用于朋友圈精装修,用他人镜头下的咖啡厅、滑雪场、异国晚霞,虚构自己的精致日常。另一类人则更务实,他们用外卖图应付父母查岗,用办公室照片搪塞请假需求,甚至按需购买生病输液”“深夜加班等场景。这种交易背后,既是社交媒体催生的人设焦虑,也暴露出人际关系中信任缺失的隐疾。

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审视,平台责任与用户权益的边界亟待厘清。尽管部分图片源自公开网络,但未经授权的二次售卖已涉嫌侵犯著作权;若图中包含人脸、地理位置等敏感信息,更可能触碰隐私保护红线‌。电商平台对“Live”“实况素材等关键词的默许,社交平台对内容抓取技术的放任,都在客观上为灰色产业链提供了温床。

当生活体验沦为可购买的表演素材,当“在场证明”依赖他人镜头里的碎片,我们或许正在失去对真实生活的感知力与掌控力。平台强化内容监管、用户提升隐私意识的同时,更需警惕的是,在技术赋能之下,他人的镜头不该成为丈量自己生活的标尺。

好,今天就说这么多,感谢大家的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出镜丨AI胡波

统筹丨唐澄 杨丽

剪辑 | 陶蓉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