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坪线】听·见|从《摇滚莫扎特》到《樱桃园》,外国舞台剧何以触动中国观众

4月18日至19日,由蒂亚戈·罗德里格斯执导、法国著名女演员于佩尔主演的契诃夫名剧《樱桃园》在南京上演,成为城中热事。近年来,外国舞台剧在中国市场掀起热潮,《摇滚莫扎特》《巴黎圣母院》等热门音乐剧一票难求。这些作品跨越语言和时代的藩篱,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这一现象不仅是娱乐市场的潮流变迁,更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变迁,观众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在寻找自身的精神投射。

“他者”是一种镜像。外国舞台剧浓烈的情感表达,与中国传统的含蓄特质形成鲜明反差,为观众带来新颖的体验。它们也以跨时代共鸣直抵当代心灵。当《摇滚莫扎特》用现代摇滚诠释古典音乐家的不羁人生,其对自由的渴望、对命运的思考,恰恰映照当代中国青年对自我表达的渴求。“卡西莫多”的宿命悲歌、《樱桃园》中时代洪流下的惶惑与挣扎,都成为观众情感投射的载体。比如,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今天,许多传统价值逐渐淡化、消逝,人们对于“失去”的共鸣不分国界。契诃夫的《樱桃园》虽然写于19世纪末的俄国,但其对旧秩序崩溃的描摹、对人性深刻的洞察,让当代中国观众感同身受。这种共通心理,使得外国经典作品在中国舞台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外国舞台剧的流行是全球化文化流动与中国本土文化消费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让文化消费成为新的刚需。过去,进口大片和流行音乐是国际文化消费的主流,而现在,舞台剧因其现场的、不可复制的艺术魅力,更具沉浸感和思想深度的文化体验,成为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选择,从而广受欢迎。这些在中国流行的外国作品也并非照搬原版,而是经过本土化的精心调整。《摇滚莫扎特》在中国巡演时,不仅保留了原版的震撼音乐和舞台效果,还在宣传策略上更贴近中国观众。俄罗斯戏剧的引进注重主题,如《樱桃园》《三姊妹》等,体现出时代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困境,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焦虑高度契合。

此外,社交媒体的助推功不可没。《摇滚莫扎特》中一曲《L‘Assasymphonie》在短视频平台的火热传播,吸引更多原本对音乐剧陌生的观众走进剧院。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二次创作和观剧分享层出不穷,众多网络热梗让作品亮点更接地气,平衡了原作的“法式浪漫”与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破圈”效应让外国舞台剧从小众爱好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剧场也逐渐成为同好者交换思想、共享时光的所在。

外国舞台剧在中国的成功,体现出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互动阶段。如今,中国原创歌剧如《拉贝日记》《赵氏孤儿》等,汲取西方音乐剧在叙事方式和制作水准方面的长处,尝试融合东方的故事内核与西方的表现手法。这种双向的文化融合,使得舞台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多元和丰富。

(吴雨阳)

责编:周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