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一场意义非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仪式在蓝夹缬博物馆盛大举行。此次仪式标志着蓝夹缬技艺传承事业迎来新的篇章,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
蓝夹缬技艺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于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技艺、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地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此次授徒仪式的主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河生,在非遗项目领域造诣深厚。王河生长期致力于蓝夹缬的传承与发展,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不仅熟练掌握这一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更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其彩色夹缬的经典作品在业内获得高度评价,为非遗项目的传播与推广作出卓越贡献。
仪式现场庄重而热烈,遵循传统的拜师流程,充满文化仪式感。新徒弟们怀着崇敬之心,向师父行拜师礼、敬茶、呈上精心准备的拜师帖等,表达对师父的敬重与学习技艺的决心。师父王河生向徒弟们宣读师训,叮嘱徒弟们要秉持工匠精神,潜心钻研技艺,传承和发扬非遗项目的文化精髓,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德艺兼修,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参与此次授徒仪式的新徒弟们来自不同背景,但都对蓝夹缬技艺满怀热爱。他们有高校的老师及社会的传播者,他们渴望学习非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一致。其中有一位徒弟邹雪媛来自于江苏南京,是南京鲁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副理事长,也是水木九草木染的主理人,她从三年前开始接触植物染,对扎染型糊染蜡染展开深入学习及研究,本次拜师于蓝夹缬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对染布技艺的补充,也是多年来,对社区的老幼妇女儿童,残疾人,唐氏及孤独症孩子们精神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课程的融入注入新的内容,未来将继续将蓝夹缬技艺学好,学精,做好文化及技艺传承工作。
此次授徒仪式得到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相关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刘剑、温州大学教授王业宏等出席仪式并致辞,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传承和保护非遗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此次授徒仪式不仅是王河生个人传承工作的新起点,也是当地非遗保护事业的重要成果,希望师徒双方携手共进,为蓝夹缬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此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仪式的成功举办,为蓝夹缬技艺的传承注入新动力。相信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与徒弟们的努力学习下,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代代相传,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