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电力数字工程师’,致力于用数字新技术保障电力能源的安全供应,通俗来说,就是构建电网‘CT仪’,用数据对电网海量的线路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健康扫描,来提升电网稳定、高效供电能力。”国网江苏电科院数字化技术中心工程师陈烨这样介绍自己目前的工作。对他来说,电网不是冷冰冰的设备——透过设备,他看到的是电网大数据的广阔海洋。
当前,电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陈烨作为横跨“电气专业+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持续攻关电网难点痛点业务问题已数年。2018年入职国网江苏电科院,扎根一线,跑遍江苏13个设区市……这位“90后”和团队一起,先后研发了线变关系诊断应用等多类数字电网诊断应用,成果全面推广至国网27个省级公司开展应用。
青年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推动者,他们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对于新质生产力,陈烨有自己的理解:“从字面上看,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观,要以先进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作为‘电力数字工程师’,我认为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赋能电网等行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也是推动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我们江苏电网供电设备规模大,供电范围遍布城乡各处,为了保障每个环节都能稳定运行,就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来保驾护航,为此,我和团队致力于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让数据在海量设备中‘快人一步’发现薄弱点,让数据替代人力跑腿,在电网降损减碳、运行效率提升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守护万家灯火,用数字技术实现少停电、用好电,故障抢修感知时间缩小至分钟级,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撑首个电网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示范项目落地应用……这几年,陈烨主导的相关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他本人也获得了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业余时间喜欢弹钢琴、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的陈烨,在别人眼中是妥妥的“斜杠青年”。对此他笑道,不管是什么样的青年,学习力、创新力、坚持力和匠心、初心、信心不可或缺。“坚守匠心,要敢于攀登科技高山,逐浪创新潮头;信守初心,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现场一线中去,取得实际成效;恪守信心,要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希望同广大青年人一起,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持续贡献青春力量。”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黄欢 胡安静 毛文磊(实习生)
视频 王悦谋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