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质”地有声新青年 > 正文
感恩奋进·“质”地有声新青年︱数字赋能,助建筑业迈向智能制造

“我们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服务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实践,深耕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工程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为30万亿元支柱建筑产业赋能,促进其转型,同时开拓高端制造业工程供应链的智能优化业务。”南京智凝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曾凝霜说。

据了解,2022年中国房地产业总投资额为13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为30万亿元,江苏省首超4万亿元。我国建筑与房地产业信息化投入约为欧美国家的1/12,未来信息化占比可高达产值与投资额的10%。近两年,多个国家部委联合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的发展,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包括了北京、南京、苏州、深圳等。

如何助力国家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的推进?曾凝霜和团队一直在琢磨如何更好地提供工程供应链的新一代数字产品与服务。目前团队开发了基于区块链与智能合约的工程供应链数字协同平台SmartLog®、数字穿透驾驶舱SmartBase®、人工智能对话决策支持SmartGPT®、供应流程软件机器人流程引擎SmartRPA®等系列产品,全面赋能工程供应链信息化与智能化。

对此,曾凝霜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智凝就像是一个建筑工地上的智能助手,它用高科技的手段帮助建筑行业变得更加聪明和高效。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建造一座大楼,你需要很多材料,比如水泥、钢筋、砖块等等,而且这些材料需要在正确的时间送到正确的地点。但是,如果因为交通堵塞或者信息传递不及时,这些材料不能按时到达,那么整个建筑项目就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延期,成本也会增加。”智凝所做的事就是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智能追踪系统就像给建筑材料装上了GPS;库存优化工具可以帮助建筑公司更好地管理仓库;协同工作平台就像是一个在线协作的白板,让建筑项目的各个参与者,比如设计师、工程师、施工队,可以在上面共享信息,协同工作。“通过这些平台和技术,可以帮助建筑行业减少错误,节省时间和金钱,让建造大楼的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从事新一代工程信息学的落地应用,目前,智凝科技的技术团队主要由德国、英国与荷兰的“海归”博士组成,曾凝霜本人也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名老师,在她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新”,团队基本已经自然具备,“作为‘数字新生代’90后、00后的我们,如何做到新质生产力的‘质’和‘力’则更具挑战性。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丢弃传统’,要‘接地气’。在行业中如何抓住痛点,真正解决问题,远远比研发新技术困难。同时,技术创新如果不能在应用场景中有效落地,实际上并没有产生生产力,那就更谈不上‘质’。”曾凝霜说。

近期,曾凝霜正带领团队在南京、苏州、深圳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进行调研,同时他们也一直在尝试和研发新的硬件技术应用,包括新型装配式磁构件、智能传感器与无人机搭载传感等,“我们会在智能优化工程供应链这一件事情上做深做实,为我们国家的智能建造贡献力量。”曾凝霜表示,“对于同龄人,我最想说的就是——保持好奇心和学会负责任,好奇心可以催生求知欲、探索欲、兴趣、信念感这些创新必备的东西;而责任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需要为我们的下一代撑起一片天。”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黄欢 胡安静

视频 华苏杰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