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衔接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发展演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首次系统规划了各学段思政课程设置,奠定了“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常识、大学讲理论”的雏形。为进一步加强对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根本之问催生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原则,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此后,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深化学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文件。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两重性。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具有统一性,即教学本质目标统一、教学功能属性统一、教学课程性质统一。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具有差异性,即教学受众群体不同、教学具体目标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从统一性维度看,大中小学各学段共同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构成纵向贯通的育人体系。教学功能上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均致力于通过价值观塑造实现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课程性质上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均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范畴,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差异性维度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较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通过具象情境建立道德认知;中学生普遍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应侧重逻辑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则需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形成理论自觉。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教学具体目标的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上都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学具体目标上,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教学方式方法上,小学阶段以体验式为主,中学阶段可采用议题式教学,大学阶段则更侧重探究性教学。
教学两重性矛盾与教学衔接的问题产生。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统一性决定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内容和主题上必然存在着很多交叉的地方,如果没有教学上的有机衔接就会产生重复的问题。比如,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简单重复核心概念,形成“回音壁效应”。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上会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没有教学的有机衔接就会产生断层的现象。知识链断层会导致“陡坡效应”。比如,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调研数据显示,初中生背诵法律条文与高中生探讨法哲学原理之间缺乏过渡,37%的学生因此产生认知障碍。这种“低阶重复”与“高阶跨越”的错位,折射出教学目标分层模糊、育人路径失序的教学衔接上的深层次矛盾。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的重要意义。只有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才能破解教学两重性的矛盾,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实现其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衔接,本质上是教育规律与育人目标的深度契合。通过构建目标贯通、内容融合、方法协同、评价衔接的一体化生态系统,不仅能化解重复与断层的实践难题,更能实现价值观培育从“机械植入”到“生命成长”的本质升华。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将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持续深化。
邢慧 施琦 高鹏(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研究”〈B-b/2024/02/15〉研究成果,得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