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宝祥
我是前几年才开通微信的。以前总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开微信,我说有电话、短信,要微信干什么!朋友说有朋友圈啊,我说我不想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也不想别人知道我在干什么,要朋友圈何用?
后来为了方便工作,还是开了微信,开始只开通了三人,后又加了夫人、孩子,一共五人。直到学校要求上网课,我才算正式对外开通微信。既然开了,也就刹不住了。每次活动,都会有新朋友要求扫一扫,包括已是生活中老朋友的新朋友。开始人数很少,后来雪球越滚越大,现在已滚到五百多人(不知算不算多)。以前也会听人说刷朋友圈,太伤眼睛、太费时间。开通后,觉得还好,后来人多了,就有点刷不过来了。但不管多忙,有空时,还会进去逛一逛。
刚开始发朋友圈时心里有些紧张,就像第一次登场的演员,不知下面会有几人鼓掌。好在那次还行,大家都给面子,有不少评论和祝贺,但我一条也没回复,不是不礼貌,是我压根不会。后来就经常发朋友圈了,有时一天要发好几条。发过后我都会习惯性看看大家的反应。

朋友圈实际上是个展示馆。里面有晒旅游、晒美食、晒情调的;也有晒手艺、晒作品、晒思想的……它就像个公共大舞台,谁都可以登个场。朋友圈多数情况很安静,偶尔也会上演一出好戏,引来无数人围观。也有生意人把朋友圈当作展销会的,为产品做展示、宣传。应该说,朋友圈还是为GDP做了不少贡献的。发朋友圈成了好多人消费的动力,旅游不拍几张靓照、吃饭不点两个好菜都对不起朋友圈。其所发的朋友圈又会刺激其他的消费者消费,朋友圈俨然成了经济链上的重要一环。
展示馆是针对发布者而言的,而对于读者来说,朋友圈就是一个阅览室,从中可以了解很多新闻、资讯、知识、观点……也可以欣赏很多文学、艺术作品,还可看到美丽风光、美食佳肴、搞笑段子、抗疫情况……另外,只要是自拍的人物靓照,大家一定会仔细欣赏,因为这一定是人家的精心之作,毕竟是在公开场合亮相,不花点时间化化妆,然后再进行一下艺术处理,怎么对得起观众!观众也十分理解人家的用心良苦,总会动动友爱的小手指,热情地点个赞。
朋友圈也是个交友圈。朋友圈里不一定都是朋友,加个微信就可进圈。后来,有的因为相互欣赏,有的因为相互帮助比如相互转发、点赞、评论,慢慢地也成了新朋友。过去的老朋友,也可时常在圈里见见面、聊聊天,还可以相互吹捧一下或者调侃一下,即使抱个拳、握个手、献个花、递杯茶、竖个大拇指,也是多了一次交流。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不便外出,在家翻翻朋友圈,便可了解朋友的近况,甚至还可以了解到朋友的陈年往事,有与自己相关的,也有跟自己的朋友相关的,当然也有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但不管怎样,朋友圈可以让你更了解朋友,也可以让朋友更了解你,拉近了彼此距离,加深了彼此友情。
朋友圈还是个人情场,你来我往,相互捧场。多数情况,点赞是看人而不是看内容。还有一些赞就是盲点的(只点不看),但凡秒点或一点一大串的,通常属盲点,因为点得太快、太多,根本来不及看。我特别羡慕那些一点一大串的人,不仅练了“一指禅”,还落了个好人缘。而且,这些人经常会霸屏,当你看到有“20条新消息”时,打开一看,只此一人在疯狂点赞。我也会经常点赞,但通常都是点一些老友和曾经帮助过我的朋友以及一些经常给我点赞的人。小时候常听父亲说“人情债,顶着锅来卖”,意思是说:即使把锅卖了,也要把人情债还了!所以,人情是要还的。
朋友圈里的朋友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一是值日型。几乎每次逛圈都能看到他们在坚守岗位。二是打鱼型。这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隔三差五也会照个面、发个东西、点个赞。三是吃瓜型。这些人从不上台表演,只在下面看看热闹、鼓鼓掌,高兴时也会评论一番。四就是传说中的潜水型。这些人肺活量很大,很能憋气,就是不上来冒泡;另外还有跑路型。以前常在圈里照面,后来就销声匿迹了,是转行潜水了?还是全身而退了?各有各的原因;还有一种是演员型。只在台上演出,不在下面鼓掌。
其实,我除了羡慕那些“盲点”的人外,也挺羡慕“潜水”的人。虽然前者是积极入世,后者是消极出世,但他们都不需要为点赞而权衡而纠结,尤其是“潜水”者,更是自由自在、优哉游哉。遗憾的是,这两者我都很难做到,因为“盲点”似乎不够严谨;“潜水”却是要退出舞台,这起码对我工作是不利的,我的一些社会工作,都得靠社会,朋友圈也是一个小社会。
因此我就想:如果朋友圈能改为匿名点赞甚至取消点赞,会不会让大家多一点轻松,少一点纠结?“盲点”的人是否可以省点劲,“潜水”的人是否就可以“冒冒泡”呢?如果真能如此,也算是我为朋友圈的朋友做了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