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两则教育新闻令人眼前一亮。一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李俊庆的“乐音探究”大学物理实验课,课堂上乐器琳琅满目,学生与老师“吹拉弹唱”间探索物理奥秘;另一则是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二中的化学课堂,学生围坐打“化学麻将”,在“碰”“和”声中复习化学知识。这两堂看似“不务正业”的课,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新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囿于“教师讲、学生记”的窠臼,知识传授往往是单向度的灌输,学生鲜有机会体会主动探索的乐趣。而李俊庆教授的物理课打破常规,将物理知识与音乐艺术相融合。当乐音的振动以波形显现在屏幕上,这样的跨学科探索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用一根琴弦演奏《欢乐颂》并发表国际论文,到乐音振动显示盘将乐音转换为独特图案获全国竞赛一等奖,更证明了科学与人文艺术融通的无限可能。
深圳麒麟二中的“化学麻将”同样创意满满。将化学知识融入麻将游戏,学生们在出牌、吃碰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化学知识间的联系,轻松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本晦涩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比刷题刺激多了,现在闭着眼都能背反应条件”,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缓解了备考压力,还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这两个案例,为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板。一方面,知识没有边界,艺术与科学本是一体两面,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爱因斯坦拉着小提琴构思相对论的故事也启示我们,用艺术之钥打开科学之门,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创新需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情境化,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当教育回归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本质,每粒种子都能“破土而出”。
“这种教育方式太有趣了”“快把化学麻将推广到全国吧”,面对网友呼声,也有观点提醒,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创新都应“量身定制”,而非“批量生产”。如果仅仅是“复制粘贴”,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让教育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回应人们对教育创新的期待,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教师敢于探索创新?如何从制度层面为创新护航?答案在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校培育属于自己的特色课堂。只有当更多学校根据自身的土壤特质孕育出自己的“音乐物理”“化学麻将”,而非移植外来“盆栽”时,教育的百花园才能真正姹紫嫣红。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