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昨天下午我看了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晚上做梦都梦到了它,太兴奋了!太兴奋了!”4月26日,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引发热烈反响。该剧艺术总监白先勇在次日举行的“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上,一连用两个“兴奋”表达了自己对该剧的肯定。
座谈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对昆曲传承的看法和心得。席间,白先勇表示,“我由衷地希望,这个版本的《牡丹亭》在未来能够去向更远的地方。”现场,他还接受了东南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的聘任。

与以往青春版《牡丹亭》由专业昆剧表演团队出演不同,此次首演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和伴奏队伍。团队成员中,4/5是“00后”,平均年龄不足22岁,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朝气。
“我觉得此次的成功离不开几个要素。”白先勇说,首先应该归功于主创团队一年多来的筹谋规划,然后是12位生旦净末丑的老师的付出,结对教学,非常用心。“一个月前看他们排演的时候,还是‘东倒西歪’,我看着就着急。没想到上台的时候‘春暖花开’,一朵牡丹花开得那么茂盛,我真是非常高兴。”

2004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存菊堂首演,开启了昆曲复兴的旅程,创下了昆曲演出史的奇迹。二十余年间,演出覆盖40多所高校,培养了几十万高校学生,且受众逐渐扩展至中学生群体。
“十几年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我觉得下一步就是文化建设,尤其是当外面的文化涌入时,在我们的高校里更应该产生自己的文化认同。”白先勇说,据他观察,每位看完昆曲的年轻人走出剧院,都像是经过了中华文化的洗礼,“他们脸上都在发着光”。
现场,浙江昆剧院导演、一级演员汪世瑜表示:“我是一个昆曲的老人,85岁了,感到非常幸福。作为前辈,我们都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快速成长,就和曾经前辈对我们期许的那样。而他们能从‘白胚’成长这么快,非常开心,非常欣慰。”

2004 年以来,苏州大学教授周秦应白先勇先生之邀,多次参与到青春版《牡丹亭》、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等剧目的排练推广中,这也让他与多位青年演员、学员结为好友。今年3月30日下午,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预演。
首演笛声乍起,始自《游园》《惊梦》,继而《离魂》《冥判》,终于《幽媾》《回生》,生旦净丑,络绎登场,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使周秦有种久违之感。唱念做舞,俨然姑苏风范。虽亦偶有瑕疵,然而学员们对汤显祖“至情”观念的理解,以及对昆曲艺术基本特征的坚守,令他动容。
50位在校大学生,所在地区、课程安排各不相同,筹备这场演出,无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长征。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感慨道:“学生们学业任务繁重,排练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暑假、小长假和周末,但同学们热情高涨,毫无怨言。”
东南大学2021级本科生范宇鹏,在折子戏《回生》中饰演柳梦梅,加入项目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排练中度过。他将此次经历视为“一场如梦似幻的奇妙旅程”,深刻领悟到戏曲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的精妙之处。“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在表演上收获颇丰,更让我对传统文化心生敬畏。未来,我愿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任研佳参演花神时,穿着二十年前首演时的戏服排练,斗篷上花色鲜艳依旧,心里说不出的感动。在她看来,花神既是杜柳情缘的守护者,也是生死轮回的叙事者,于数字时代再现古典意象,既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探索,更是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同样来自东南大学的2022级本科生张馨月,在折子戏中饰演大花神。拿到剧本后,她便全身心投入角色的世界中。排练时,理解角色情感和把握表演节奏成为她面临的挑战。在学习《幽媾》这折戏时,面对复杂的用典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她与同学们查阅古籍、请教老师,深入探究剧本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最终拨开迷雾,在舞台上以精湛的表演将角色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4763.19万人。在苏州大学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朱栋霖看来,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壮大的高文化、高素养人才群体,这是昆曲潜在的理想观众,也是昆曲的未来生命所系。
如何让文化传承扎根教育土壤,如何培养兼具文化素养与时代担当的青年,成为此次座谈会上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说,自己有三大体会与所有人分享:其一,要把对昆曲这门传统艺术的发扬,视作一种使命;其二,不能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要把昆曲从校园带到大众中去;其三,这次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希望越来越多这样的文化热点进入我们的生活。
“白先勇先生和一众老先生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怎么办,昆曲还要不要,谁站出来?”周秦认为,高校的青年学者要站出来,年轻的艺术家要站出来。这样昆曲才有希望,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一直向前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文 刘莉/图
通讯员 吴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