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无孔不入,常常给人防不胜防之感。
但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电子支付的兴起,公交扒手、街头小偷几乎已失去了作案空间,科技发展竟然让“天下无贼”有望实现。这也让人不免突发奇想:“天下无诈”,我们可否也能做到?
让人有些沮丧的是,诈骗并不是新事物,可以说自古有之,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记录。比如,《儒林外史》中就有不少故事是讲述骗局的。明朝晚期的张应俞还专门以骗子、骗术为主题,创作了一本名为《杜骗新书》的著作,也叫《骗经》,其中剖析了24类江湖骗术的原理、手法,称得上中国古代反诈骗的百科全书。仔细阅读后会发现,现代社会流行的各种诈骗套路,大部分都可以从中找到原型。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防诈骗这么重要了。不仅如此,现代科技发展让诈骗犯罪更加隐蔽,防范难度不断加大,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诈骗分子已从散装的“草台班子”集结成“超大规模诈骗园区”,许多诈骗集团组织者“潜伏”在境外,远程操控下属部门完成整个诈骗流程,给警方追查打击造成重重困难。
更让人发怵的是,在高利益的驱使下,骗子们会专门研究科技与网络、社交心理,甚至是人性弱点,然后顺应潮流、响应热点,快速更新诈骗话术和剧本。比如,中秋节月饼券、大闸蟹券、双十一优惠返利、天热高温补贴、退税等等,都能成为诈骗分子用来设计骗局的“马甲”。利益诱惑、仿冒身份、网络交友、虚假消费……或是瞄准受骗者的知识盲区,或是击中受骗者的情感需求,这些量身定做、分工严密的骗局,往往让人猝不及防。正如有网友调侃,诈骗分子甚至比你父母还了解你。
据警方揭示,为不断升级骗局,诈骗犯们还在“努力”学习AI和其他前沿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在信息收集阶段深度挖掘和分析个人信息,用以虚拟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转移赃款、洗钱,用AI换脸、换声音。前不久,某地一企业家就被AI换脸、换声的假好友在10分钟内骗走了430万元。可见,当下一些“眼见”已经不能为“实”了。
人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尽管司法机关已经联合多部门全力以赴打击电诈分子,但要杜绝诈骗犯接触到老百姓,成功阻止被骗的人转钱,并不容易。
以“转账”诈骗为例。此前电诈集团多通过非法倒卖手机卡、银行卡来洗钱、转移赃款。全国对此开展针对性打击之后,诈骗分子又开始把取钱环节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在线上骗完以后,专门派人上门取现金或者是指定人买黄金、购物卡,寄送到指定地址,等等。
可见,诈骗与反诈骗,就像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角力,从人力、意志到科技、正邪之间的较量与追逐,从来没有停歇。
所以说,在依靠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治理之外,作为个人,应该深刻意识到,防骗反诈和每个人都相关。电诈随时可能发生,是否被骗也无关性别、学历、职业,甚至无关所谓智商高下。人们要做的,依然是已经被强调了很多遍的:时时铭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不管是短视频平台、聊天软件,还是短信、电话,涉及任何转账、借钱、投资等和钱有关的事宜,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尽量多方面、多渠道核实清楚。
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做好与电诈长期较量的准备。当然,也期待“天下无诈”是一个能实现的美好愿景。
(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