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增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斗争精神,必须首先从战略高度出发构建科学系统的提升路径,系统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找准斗争方向、明确斗争任务、掌握斗争规律,才能赢得战略主动、打开事业新局。
找准斗争方向,明确高校思政工作的立场与主攻阵地。找准斗争方向,是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增强斗争精神的首要前提。当前,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准政治方向这个“定盘星”。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应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聚焦铸魂育人,坚定不移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要深刻把握网络空间、课堂讲授、社团活动等领域所呈现的复杂态势,抓住关键点、守住主阵地,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思潮的渗透与侵蚀。必须聚焦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持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化、系统化、精准化发展。通过旗帜鲜明的方向引领,确保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站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真正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钢铁防线。
明确斗争任务,构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目标与路径。斗争任务的科学设定,是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增强斗争精神、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所在。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着眼于思想引领的深度拓展、价值观念的精准塑造、政治素养的系统提升,推动斗争任务具体化、清单化、项目化。在具体实践中,应注重构建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多元目标的统一指向。要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政工作的统筹领导,完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与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路径清晰。同时,要通过典型引领、对标比拼、跟踪指导等形式激发队伍内生动力,有效引导和激励每一位思政工作者在各自岗位上找准坐标、履职尽责、主动作为,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掌握斗争规律,科学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高校思政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系统思维看待思想教育,着力提升识变应变求变能力,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找准突破口、把握主旋律。要坚持“理论为骨、情感为魂、实践为本”的教育原则,统筹线上线下教育载体,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策略运用上,应注重差异化施策、精准化引导,强化价值引领的感染力、语言表达的亲和力、教育传播的实效性。同时,要发挥好制度优势,健全思政教育应对机制,提升协同联动和资源统筹能力。通过不断优化路径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壮筋骨、强意志,切实担当起育人育才的时代重任。
以上述“三维视野”统筹提升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斗争精神,关键在统筹、难点在协同、落脚在实效,着力推进思政队伍斗争精神的整体塑造与能力跃升,构建起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内外联动的工作格局。
强化方向引领,构建统一思想的政策环境。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方向始终不偏、立场始终坚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构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斗志的政策环境。
精准任务分工,健全岗位职责与任务清单制度。要在顶层设计中强化制度保障,科学划分岗位职责,明晰各级思政工作者的任务边界与协同职责,推动实现“人岗相适、责权明晰”。
优化路径机制,构建闭环式斗争能力提升体系。要加强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提能工作,构建“横向融合、纵向递进”的能力成长路径。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借助智慧平台、舆情系统、案例数据库等,构建“感知—研判—处置—反馈”的斗争能力闭环,筑牢高校思政队伍在多元思想交锋中的“主心骨”和“稳定器”地位。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特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长期涵养的精神力量。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以坚韧的斗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实践意志,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进程中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篇章。
焦艳 蒋丽婷(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斗争精神培育研究”〈编号:23YJC710041〉、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第一期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专项”〈编号:2024SZ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