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以课程思政引领舞蹈艺术教育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既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推动舞蹈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互融互促、同频共振,高质量完成培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和卓越建设者这一任务,是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立足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发展需要的主动担当和应有之义。

革新育人理念,变革教学观念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发展育人理念、系统育人理念,推动舞蹈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融合。

树立发展育人理念。结合学生主体、社会发展、国家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培养目标等进行实时更新和动态完善。在此过程中,依据不同学生主体的知识结构、专业方向、学业状况、兴趣偏好等,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通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日常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可采用传统反馈渠道、新兴智能科技、网络社交媒体等找准供给契合点,优化供给模式,提升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依托大数据分析,获取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社会热点等的关注偏好;采用跨学科融合方式,通过舞蹈、音乐、戏曲、文学等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树立系统育人理念。在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价值引领,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在课堂教学、互动讨论、舞蹈展示、艺术创作、作品鉴赏、实践互动等各环节,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让舞蹈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思想蜕变、情感升华、人格重塑的重要渠道。因此,以二者巧妙融合的方式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教育、政治素养、审美观念等的系统教育,是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深挖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体系

课程思政引领下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应注重将舞蹈艺术教育的思政元素加以提炼和融合,真正推动思政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深度融合,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应注重资源整合和内容优化,努力提升舞蹈艺术教育的思政内涵和文化内涵。

注重将专业理论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舞蹈艺术课程涵盖基础理论、舞蹈技能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以理论类课程——《中国舞蹈史》为例,教师可在系统介绍舞蹈史发展历程、历史轨迹以及不同阶段艺术成就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现实与艺术发展、理论探索与艺术发展、实践探索与艺术发展中深刻理解中华美育精神和美育思想。同时,从不同阶段的舞蹈演进历程这一维度,用纵向的艺术发展轨迹,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例如,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思想和美学思想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奠基作用、汉唐时期国力强盛对舞蹈艺术繁荣发展的助推作用、近现代和当代舞蹈艺术的演变历程等,都可成为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素材。

以技能类课程——《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教师可以将经典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编排、表演进行赏析,帮助学生形成对多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尊重、接纳、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同时,学习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组合,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相通共性特征,了解不同民族独有的舞蹈风格和民族气质,从而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以《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例,教师可在理论阐述过程中,将舞蹈艺术教育、舞蹈艺术创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等引入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职业道德、工作使命、岗位职责等的认知。同时,引入优秀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坚持将舞蹈汇入时代主流,坚持舞蹈创作应注重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创作观,激励学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中自觉传承艺术火炬,做好舞蹈文化传播推广工作。

注重将专业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研—创—排—演”的实践,融入红色文化、党史故事、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等,通过学生对红色舞蹈作品的经典演绎、创新改编、创意展示等,不断锤炼学生审美水平、理想追求和实践导向。同时,依托优秀文化、优秀人物中展现的优良品格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自觉创作展现时代故事、人民心声的优质舞蹈作品。例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融合了舞蹈表演、音乐、诗歌、美术等形式,选取“东方的曙光”“星火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等典型事件,以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歌曲、历史歌曲为音乐主题。教师可组织学生系统学习该作品的创作历程及其内涵的故事背景,通过对经典音乐舞蹈史诗剧目的实践展示,引导学生将一部优秀舞蹈作品背后蕴含的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加以内化,从而更为精准地把握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现实间的互见、互证关系。

数字科技赋能,助力课程思政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应强化舞蹈教学的情感联结、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让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元素的红色舞蹈作品、音乐舞蹈史诗作品、音乐理论等入脑、入心、入耳。对此,应积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保持传统舞蹈教学优势,适当增加舞蹈文化、舞蹈精神、舞蹈情感、价值导向等内容的渗透性和作用力。

依托科技赋能,打造舞蹈表演舞台。高校应主动引入现代化的灯光技术、舞台效果,同时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综合打造舞蹈排练厅,满足舞蹈教学、舞蹈展示、舞蹈表演等多元化教学需求;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全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打造沉浸式交互式乐舞实验室,强化学生对民族舞蹈作品的情感认同与实践自觉,从而为民族舞蹈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支持;与地方舞蹈机构、大剧院、艺术博物馆合作,创设数字舞蹈演艺场景,为数字时代下德艺双馨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平台和场景支持。

依托科技赋能,开展在线舞蹈教学。高校舞蹈艺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接入慕课、网易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打造集多模态呈现、在线互动、实时答疑、作业发布、智能测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在线舞蹈教学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层次浸润。例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率先将动作捕捉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舞蹈教育,打造集个性反馈、数据驱动、智能评测等多功能的教学平台,该平台已积累4200余份AI评测视频(光学),舞蹈剧目注释数据279份,在提升艺术实践水平和艺术教学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舞蹈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大的资源存储、精准推荐、实时反馈等功能,搜集挖掘更多舞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优质教材、典型素材、课程思政案例库、在线课堂、优秀建设成果、先进经验等,为高校艺术教学中协同推进美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提供助力。例如,浙江工商大学“舞韵芳华”团队巧妙地将人工智能、姿态识别等技术引入民族舞蹈教学,收录了700余种覆盖20多个传统民族的舞蹈作品,并且还能根据用户姿态提供精准的动态评估和姿态识别数据,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民族舞蹈技巧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科技赋能,开展日常伴学助学。高校可利用AI技术、互联网平台、3D技术等,开发AI舞蹈助教、数字舞蹈教师、3D数字人课程等,依托线上线下协同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美学修养。例如,贵州民族大学首次使用DeepSeek等先进技术,构建起AI增强型智慧教学平台和AI助教——“小香樟”,使广大师生享受便捷式的智能服务成为可能。

唐虎 汤其林(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中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3BDJ053〉)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