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拟推荐南京市金陵中学等30所学校!江苏省教育厅正在公示

交汇点讯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教监管厅函〔2025〕1号)要求,省教育厅组织申报,经专家审核排序,拟推荐苏州工业园区等3个市、区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南京市金陵中学等30所学校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现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4月29日至5月7日。

在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联系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系电话:025-83335604。

新闻多一点: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决定分三批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项目。

(一)实验区工作任务

1.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加强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科研、装备、督导等多方面力量,探索机制运行的有效方式和内容,形成横纵贯通、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

2.加强科学教育发展统筹规划。聚焦课程、教学、师资、考评、资源等方面重点难点问题,制定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探索破解保障难题,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企业赞助等拓宽资金来源;探索破解师资难题,通过落实岗位编制、激励机制、教研培训等建强教师队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专家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导师,形成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支撑。

3.推进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中心)和科技高中建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指依托专门建设的科技展厅与相关展品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实践教育服务的公共场所)、科技企业类(指企业依托自身科技成果、研发资源、生产设施、产品等建设的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实践教育的场所)、“三农”类场所(指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和成果、农业教育科研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实践教育服务的场所)、自然资源类场所(指利用动植物、生态、地质地貌等自然资源面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的园区和场所)及特色产业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基地(或科学教育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等),在课后、节假日、寒暑假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进课题、进项目、进团队、进实验室。探索建设科技高中和科技校园,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加强大学和高中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形成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

4.实施科学教育提质计划。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教学评一体化、跨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开发等重点难点,探索区域科学教育有效模式,形成一批特色学校、名师队伍和优质课程等。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强化实验能力考查,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探索科学教育多元评价方式,建立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价工具,加强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形成校内科学育人的系统方案。

5.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学校+科学教育场馆(基地)共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城乡科学教育联盟”等创新模式,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率先落实“少年科学院”“‘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实验校工作任务

1.建立科学教育统筹保障体系。成立学校科学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具有特色的校本实施方案,配强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和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类课程教师,持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建设科学探索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科学活动园等,配齐配好实验仪器设备和资源等,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软硬件支撑。

2.加强科学类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育人。立足学校特色,因地制宜构建学校科学类课程与资源体系,加强综合课程开发,形成内容丰富、领域宽泛、学段衔接、分层分类的科学类课程群。创新课程实施机制,开好必修课和选修课,打破固定的班级、学科和课时安排,对有潜质的学生早发现早培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3.强化实验探究教学。将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纳入教学基本规范,制作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手册,强化实践性教学要求,增加实验课比例,规范实验安全管理。针对不同学段精心设计实验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与多学科融合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4.拓展科学活动资源。广泛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与具有科学教育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等)建立常态合作,深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支持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科学活动。

5.实施学生多元评价。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国家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探索改革评价方法,形成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评价办法。重视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将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责编:杨易臻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