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来到位于高淳陶瓷陶艺苑的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童定家工作室。这个“五一”假期,他将坚守在工作室里,不仅沉浸在陶艺的创作之中,还会为游客耐心讲解陶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并亲自指导拉坯、成型和彩绘等技巧,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陶艺的魅力。

工作室坐落在一个独立小院中,粉墙黛瓦、古朴雅致,四周绿树成荫。屋内布置简洁雅致,陈列的茶具、人物、动物、花器等各种陶艺作品琳琅满目,如同一幅意境悠远的艺术画卷。“我从小就对泥土和陶瓷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从事陶艺创作至今已有30多年了。”童定家一身素色衣衫,发型随意,沧桑中散发着独特艺术家气质。他喜欢宁静温馨的氛围,特地播放了一段轻柔音乐,在舒缓的旋律中回忆起陶艺往事。
1963年,他出生于南京高淳,境内薛城遗址曾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彩陶窑址。在这片有着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他小时就经常将一团普通泥巴捏成各种形状,让他对陶瓷有了最初的好奇与热爱,也引导他走上专业学习陶艺的道路。1985年,成功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美术专业。
1989年,童定家毕业后,分配到一家陶瓷厂工作。然而那时陶瓷工作枯燥辛苦、收入微薄,让许多毕业生望而却步。在当年班上来自全国的16人中,只有三名同学坚持了下来,其他人都已改行。为了维持生计,童定家离开此厂,尝试自己创业。然而,从熟悉艺术创作的领域踏入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他几乎四处碰壁,遭遇无数挫折,常面临资金短缺困境,但他依然坚守着心中那份对陶瓷艺术的执着。2012年,在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所建的陶艺苑成立童定家工作室。“单位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创作空间,让我能潜心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童定家心中满怀感激。

他的大量陶瓷作品将传统的典故、意象融入创作之中,如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邃世界的灵动之窗。他指着摆在工作室的作品《高士抚琴》讲解,高士神态悠然,双手轻抚琴弦,沉醉在琴音之中;衣袖自然飘动,仿佛有微风拂过,展现出一种闲适、超脱的意境;人物中间留空,寓意对世间万物的包容与谦逊。观众欣赏此作品,就如同走进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空灵、含蓄之美。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代石涛的名言,童定家认为陶艺工作者也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星辰》,从构思的萌芽,到每处细节的雕琢,再到整体的精心烧制,都凝聚着童定家的心血与汗水。作品下方基座呈现出支离破碎模样,象征当时国内社会动荡、风雨飘摇现状。基座上方左侧,一本《共产党宣言》安然放置,真实体现国内首个中文译本;书旁一支红色的笔,象征革命者书写壮丽的诗篇。右侧竖立着一座精心打造的马灯,寓意指路明灯,照亮革命者前行的道路。整件作品通过这些元素巧妙融合,不仅展现了陶瓷工艺的精湛,更传递出对历史深刻的铭记与对革命精神的崇高敬意。
近年来,他的创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陈设陶瓷。让花器、日用器皿等陈设陶瓷不再高居艺术殿堂,而是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人们平凡的生活增添诗意与浪漫,成为有温度的艺术伴侣。二是陶瓷艺术品。在保持传统题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陶艺理念和手法,以新的创意和理念诉说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让传统画面以全新的视觉形象呈现。

童定家认为他的陶艺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呈现,而是蕴藏着智慧与启迪,以及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思考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洞察,希望能够开启观众内心深处的感悟。他举例说,比如奶茶以浓郁醇厚的口感瞬间冲击味蕾,让你觉得过瘾舒服;而他的作品如茶,味道悠远绵长,如同余音绕梁,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让品尝者回味缓缓蔓延的幽香。
陶艺之路,布满艰辛与荆棘。然而对于他来说,陶艺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每一次创作都是与自我对话,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情感与故事。正是这份对陶艺纯粹的热爱和执着,让我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依然能够初心不改。我愿意用一生去守护这份古老的技艺,用双手和心灵诠释对陶艺的眷恋与追求。”童定家感慨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