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伟大时代,总有一种勇毅向上的力量。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协力奏响了劳动光荣的新时代乐章。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庆祝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江苏121名劳动者获此殊荣。
他们中,有车间里打磨精度的匠人,有田野上播种希望的农人,有实验室中突破壁垒的尖兵,更有扎根基层、躬身奉献的公仆——不同的岗位,共同的信仰,以奋斗为笔,将个人足迹汇入民族复兴的磅礴长卷。

全国劳动模范林田中:百年醋香里的匠心传承
在镇江,醋香是刻进城市肌理的味道。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恒顺醋业厂区,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林田中已穿梭在制醋车间,手指轻轻掠过陶坛边缘,鼻尖微动,这位被工友们称为“活体色谱仪”的制醋大师,闭目能辨千种醋香,张口能道四时菌群差异,而他的故事,正如一坛陈年香醋,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
年少时,林田中爱盯着厨房里的醋瓶发呆:“这样酸酸甜甜的滋味是怎么变出来的?”儿时的疑问如一粒种子,在2000年的夏天破土而出——刚从盐城纺校毕业的林田中被浓烈的醋酸味呛到流泪;25年光阴流转,当年被醋酸“欺负”的青涩小伙,如今已成为执掌恒顺醋业年产50万吨的食醋的“守门人”。
林田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边角卷起的笔记本,纸页间依稀可见斑驳的醋渍。当年,还是学徒的林田中总爱追着老质检科长的脚步问东问西,“不同的醋味、状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品醋?”面对好学的年轻人,老科长将毕生经验化作涓涓细流:“品醋是门笨功夫,得靠舌头一点点体味。”每一句话都被他记录在册。
林田中记得初学时舌头的抗议:每天几杯醋下肚,酸蚀的味蕾连喝水都发麻。他硬是把这苦差事“酿”成了蜜:每天上班都会花数个小时在车间取样,尝N个品类的醋,对每个样品记录、封存、留样……“一斤米七斤醋”,这句流传百年的口诀曾是车间里不可撼动的铁律,工人们遵循规则开展生产,恒顺香醋平均产出率稳定在7.0(即1斤米可酿造7斤醋)。但林田中深知,传统工艺的“玄妙”必须转化为可量化的标准,否则难以抵御工业化浪潮的冲击。
他带领团队历时半年,将制醋的四十余道工序逐一拆解,重新审视每个细节,编写完善制醋操作手册。那些口耳相传的“师傅经”终于化作可复制的操作规范,帮助恒顺香醋年平均产出率稳定在7.4,百年老字号在现代化转型中找到了传统与科技的平衡点。
如果说车间的技术改造是理性与智慧的结晶,那么十年前那场持续大半个月的菌种攻坚战,则是一场关乎信念的马拉松。彼时,国内白醋菌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让林田中和团队毅然扎进实验室。培养皿在恒温箱中静默无声,团队每隔两小时记录的数据却始终如一潭死水。第20天凌晨,助手盯着毫无生机的显微镜视野几近崩溃:“放弃吧!”林田中依然坚持:“我们再等等。”
三天后的深夜,坚守化作终有所成的拥抱与欢呼……如今,林田中已成为食醋制作工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镇江香醋的领军人物,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江苏大工匠、江苏省首批首席技师等荣誉,并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而这位制醋大师最珍视的,始终是那瓶师傅传下的琥珀色的醋样。
去年,由他牵头打造的恒顺智能立体库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实现仓储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要让我们的香醋制造技艺不断发扬传承,让恒顺香醋成为顾客的不二之选!”林田中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倪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