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志愿者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各项服务之中,为节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对于许多志愿者来说,当看到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带来便利时,满足感油然而生。詹宇是一名财务工作者,业余时间在镇江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已有五年时间。

这个假期,由镇江博物馆承办的“镇有诗意·生活市集”盛大开启,邀请游客在镇江博物馆广场与英国领事馆旧址共赴一场春日之约,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詹宇既为游客生动讲述英国领事馆旧址的沧桑往事,也耐心解读市集文创产品的内涵。比如一副扑克牌,每张牌上都印有镇江的古典诗词,而大小王印的头像分别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清代康熙,她会讲解其中文史故事以及头像设计的原因。“当看到越来越多游客通过我的讲解了解到镇江的历史时,心中就满是成就感。”詹宇开心地说。
淮阴工学院电信学院“芯”青年志愿者队的姚建宇,“五一”假期在周恩来故居担任志愿者。由于游客众多,每位游客需刷身份证入园。对于不太会操作的年长者,姚建宇耐心协助;如果游客忘带身份证,他就引导到游客中心签到并登记,之后领取入园卡。

“假期五天,我一天都不休息。虽然志愿者工作强度比较大,但这种能够帮助他人、为游客排忧解难的经历,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满足,也让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姚建宇说。
对于一些志愿者来说,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如同开启了一段充实的学习之旅,感受到满满的收获。
这个假期,盐城师范学院法学专业大一学生李佳宁在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担任志愿者。
“我参加了一个月左右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博物馆内四个展区的文物,以及中国制盐的历史、工艺等等,让我更加了解盐城的历史文化。”李佳宁举例说,她坐公交车时,看到一个站名叫“便仓”,在她参加培训后终于知道这个地名的来历。宋代,官方把今盐城附近的盐场从九个合并成七个,每个盐场都分两种仓库:一种是存正牌盐的“正盐仓”,另一种是存备用盐的“便盐仓”。而便仓这个地方,因为当时属于伍佑盐场的“便盐仓”所在地,所以得名“便仓”,流传至今。她还学习了如何用海盐制作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盐雕艺术品。
“盐文化不仅仅是当地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有幸在这次培训中开启了探寻这一宝藏的大门,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与感悟。”李佳宁感慨地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姚欣彤在明孝陵担任志愿者,主要任务是在石象路为游客指路,以及阻止游客在文物上随意攀爬。

为了做好志愿者,她查阅了大量资料,一方面,明白了明孝陵神道的特点、石象路两旁依次排列的六种石兽名称,被誉为“南京最美六百米”的由来等;另一方面,她了解到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极高的价值。游客的不当接触,可能会对文物造成表面磨损、结构损坏等危害。
“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文物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劝导游客文明游览,更要将这些保护理念传播给更多人,让珍贵的文物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更好地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姚欣彤说。
在假期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些人已是长期志愿者。他们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志愿服务的执着,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岗位上。
“花神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巡查发现干净、整洁、完好;普德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建议增加标志。”5月1日,文保志愿者、退休老师刘建明在花神庙、普德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丛葬地开展巡查,这是他巡查记录。
这个“五一”假期,71岁的刘建明一天都没有休息。“1日文保巡查,2日到中山陵志愿服务,3日到中华门城堡引导游客和咨询服务,后两天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志愿讲解。”刘建明笑着告诉记者,“我希望能一直这样忙碌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受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5月3日下午,南京六朝博物馆内人头攒动,65岁的志愿者张晓刚正热情洋溢地向游客们进行讲解。张晓刚曾是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退休干部,对文博事业怀有浓厚兴趣,退休后便来到六朝博物馆担任志愿者。这个假期,为了应对大客流,他与其他志愿者采用了接力讲解的方式,每人负责一层楼的讲解工作,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三场,每场大约持续半个小时。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当我提问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能答上来,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和喜悦。这说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年轻人生活中,被他们所喜爱、所传承。”张晓刚笑着说。他觉得,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但想到每一次讲解、每一次互动,都是在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着一份力量,心里就感到分外自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