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江苏共有121人受到表彰,其中全国劳动模范82名、全国先进工作者39名。
他们中有深耕甘薯种业的农业科学家,有构筑电网安全“三道防线”的电力专家,还有打破碳纤维技术垄断的材料先锋。近日,记者走近这三位科技劳模,看他们如何扎根一线、勇攀高峰,以创新为笔,在各自领域书写属于江苏科技工作者的壮丽篇章。
钻研品种创新,小甘薯做出“大文章”
立夏过后,正是甘薯播种的时节,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所长、研究员李强正在甘薯试验田指导农户使用农机开沟覆膜,栽种甘薯秧苗。

在多数人眼中,甘薯不过是普通的杂粮、粗粮。但李强却深知,甘薯浑身是宝。“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李强说,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全力攻克种业源头核心技术。一顶草帽、一本记录本、一件试验服,成了他的日常标配。从海南的杂交制种基地,到苏北沿海滩涂耐盐碱品种筛选基地,再到北方薯区根腐病抗病品种筛选基地……处处都留下了他带队奔波的足迹。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主持选育出近20个专用甘薯新品种。谈及“徐紫薯8号”,李强难掩兴奋之情:“它可是个‘全能型选手’。”“徐紫薯8号”具有结薯早、鲜薯产量高、鲜食口感佳、花青素含量高、加工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一年可两季栽培,最高亩产量超过3500公斤。
该品种目前是我国登记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紫薯品种,2023年被遴选为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首批两个甘薯品种之一),2022—2024年被列为江苏省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在国内登记紫薯品种中位居首位。去年,“高花青素优质高产广适甘薯品种徐紫薯8号的选育与利用”荣获第十一届淮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份荣誉既是对我个人的鞭策,更是对徐州农科所这个集体的肯定。”谈及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强表示,“我们将牢记为农初心,聚焦甘薯产业需求,坚守农业科研一线,持续攻关优新品种创制和绿色高效技术研发难点,强化科技创新,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推进甘薯产业焕发新的‘薯’光。”
40年只办一件事,打造电网安全运行“贴身保镖”
当地时间4月28日12时32分左右,西班牙国家电网连续发生两次断电事故,导致全国居民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引发世界关注。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而中国作为全球电网规模最大的国家为何从未发生过大范围停电?近日,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玉平给出了答案。

“中国几十年未现大范围停电事故,源于科研人员构建的‘三道防线’。”郑玉平介绍说,“第一道防线”为故障隔离,依靠“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故障时迅速清除故障,维持电网正常供电。“第二道防线”是紧急控制,当电力系统遭遇较严重故障,通过切机、切负荷等措施调节功率,保障系统稳定。“第三道防线”即校正控制,在严重故障致稳定破坏时,采取失布解列、低频低压减载等手段,减少负荷损失,防止电网崩溃。此外,电网恢复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可在大规模停电后,为调度人员提供恢复决策支持。
“‘三道防线’是中国独创,继电保护更是关键,也是打造电网安全运行‘贴身保镖’。”郑玉平说,继电保护就是他40年最专注的工作。针对我国电网发展,创新超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技术,主持研制多项关键保护装置,打破国外垄断,构建复杂大电网差动保护技术体系,攻克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等保护难题,技术国际领先。其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级电网,有力保障我国未发生影响巨大的大停电,推动我国大电网保护控制技术进步与电网安全运行。
“能够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工程实际应用,有很大的成就感。而且电网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不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情况,结合实际开展科研永无止境。”郑玉平表示,随着间歇性、波动性的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未来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将面临新的挑战,团队的研究重点也将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展开。
不断攻克尖端技术,碳纤维产业从追赶到超越
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长期被国外技术封锁,是我国国防安全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多年来,全国劳动模范,中复神鹰碳纤维连云港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陈秋飞用执着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我国碳纤维产业从追赶到超越。

2008年,陈秋飞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他放弃都市安稳岗位,投身中复神鹰。当时的中国碳纤维产业尚处萌芽期,被国外技术重重围困。他扎根生产一线,从最基础的湿法T300级碳纤维研发起步。车间里,机器轰鸣日夜不停,失败如阴霾笼罩团队,但陈秋飞毫不退缩。他带领团队如侦探般剖析技术细节,最终突破高效湿法纺丝及预氧化碳化技术瓶颈,建成国内首条湿法T300级碳纤维千吨产业化生产线,迈出自主化第一步。
2012年,研发进入深水区。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面对数亿研发资金投入压力,陈秋飞和团队日夜鏖战实验室。饿了扒几口冷饭,困了在椅子上眯眼,终于撕开技术封锁,率先攻克这一国际尖端技术,实现T700级、T800级碳纤维千吨级稳定生产。
2019年,陈秋飞团队挑战超高强度T1000级碳纤维缺陷控制难题。“我们创新开发低温工艺,实现T1000级碳纤维百吨级工程化稳定生产,荣获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保障了高端领域需求。”陈秋飞说,获此殊荣,他将继续带领团队构建万吨级干喷湿纺生产体系,如钢铁长城守护产业安全,让“中国制造”在高端材料领域挺直脊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